有关李玉的资料出奇的少,这对于一个享誉梨园界的艺术大师来说是极为不正常的。地方志上语焉不详,寥寥数十字。这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人的身世、经历有很大问题。已经是清朝了,不是远古的夏商周,也不是中古的唐宋元,一个濒临近代的杰出艺术大师,居然让后人找不到他的履历生平,这委实叫人生疑。
同时代作家吴绮写有《满江红——次楚畹韵赠元玉》一词,词曰“李下吴蹊,问当代谁为逋峭?”是说李玉风度翩翩,潇洒风流;“世事漫须真实相,家传自擅清平调”,意指李玉出身于梨园世家。苏州一带历来为歌舞之乡管弦之地,李玉打小耳濡目染必受感染,音律曲谱无师自通。清初大诗人钱谦益也曾以欣赏的口吻写李玉“酒楼诸妓,咸歌其诗”,还惊叹他“当世无二,真乃青莲苗裔、金粟转世。”
其实这二人都没亲眼见到过李玉本人,都是读到他的作品后抒写的感受。
以上两人的文字留给我们至少有四个信息:一是李玉出身戏曲世家,家境未必贫寒;二是李玉是个帅哥,风流倜傥;三是李玉的才华如青莲居士李白转世;四是李玉的生活可以像金粟道人顾瑛那样蓄养歌妓。长得帅,有才华,又有条件养歌妓,家道一定殷实,谁说这不是风花雪月呢?从这四点看,李玉与李渔的生平非常相似。看来也是个性情中人。
李玉的悲剧类作品来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多有批判、控诉、讽刺、影射,也就是说搞不好就有*头之罪。正如《清忠谱》第一折开门见山道出作者的直白:“平生不肯附势趋炎”——这就是李玉的人格化身。
再品读一段《千钟禄》的唱词吧: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悲剧是醒世的,容易带来文字狱。喜剧是娱人的,没有危险性。所以,剧作者恐怕会专门把悲剧类作品另行分类,或署个别名保存,或自己干脆隐身。
那么,谁能这样一分为二做分身术呢?
【叁:李渔李玉原本是同一人】
做这个分身术的人叫吴梅村。
吴梅村也叫吴伟业,是清朝以诗人著称的一位艺术家,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他工音律,擅填词,杂剧传奇、绘画书法,无所不能。他的诗歌世称“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他一生写诗千余首,戏曲作品有三部: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和《通天台》,并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著作。
近年来有人考证说《红楼梦》也是吴梅村创作的,大有将曹雪芹拉下马的趋势。一会儿有人说《金瓶梅》是李渔写的,一会儿又有人说《红楼梦》是吴梅村写的。文坛嘈杂乱哄哄,似信非信皆由人。但这个吴梅村在二李的事情上做了手脚,我相信是事实。吴梅村恰与李渔和李玉二人都认识,我想,会不会本来二李就是同一个人,为了保护李渔那些谨防被官府做文章的悲情剧本,吴梅村在搜集整理、分类这人的作品时,将他的喜剧(包括滑稽剧)作品19部挑选出来放一边,又将他的悲剧(包括严肃的正剧)作品18部挑选出来放一边。为怕混淆,一个注明李笠翁,一个注明一笠庵。笠翁、笠庵就是为了作品性质有所区别而故意写来做记号用的。久而久之被族人或友人乃至后人误以为是两个人的作品并逐渐演绎为是两个作者。
两人十几处的契合,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是难以服众的。
李渔和李玉,二人都是梨园翘楚。都在戏曲界里厮混,就那么几个圈子,山不转水转,都混个脸熟。无论在杭州、金陵,还是在苏州、无锡,戏曲界的圈子其实并不大。但奇怪的是,却总不见他俩同在一个朋友圈或者戏棚子出现过。史书上没有这二人相遇的记载,甚至连二人通信的记录也没有。原因其实很明了,因为这二人原本就是同一个人。
仔细甄别李渔的生平,李渔在20多岁到40岁之前的活动资料是缺失的,而这段生涯,或许就是他在苏州的生活。李渔祖籍虽是浙江兰溪,但实际上他出生在江苏如皋这个地方。李渔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如皋乡下。如皋离吴县(苏州)很近,或许他青年时代曾经在吴县游历、从艺,这段履历,或者就被当地人以谐音“李玉”的身份记载了下来。
史料说李玉写有近40个剧本,但目录上保留下来的剧目只有18个。那么李渔保留下来的剧目也有19个,二者相加不正好接近40部剧吗?至于两位戏剧家各自佚失的剧目名称并不完全相同,我认为那恰恰是因为佚失了,后人才一厢情愿近似于猜测性的添上了一些剧目。但在他俩的佚失剧目中,恰好有一部同名剧本《意中缘》,二人都拥有这部戏剧,这不是很蹊跷的事吗?
李玉的身份十分可疑,还有这一个实证。吴梅村在给李玉的著作《北词广正谱》作的序中这样写道:“李子玄玉,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艺林,而连厄于有司。晚几得之,仍中副车。甲申以后,绝意仕进,以十郎之才调,效耆卿之填词,所著传奇数十种……”
也就是说,吴梅村在文中称李玉为“十郎”(“以十郎之才调”),这里露出了破绽,或说是泄漏了天机。
奇巧的是,吴梅村也给李渔写有一诗《赠武林李笠翁》:“家近西陵住薜萝,十郎才调几蹉跎。江湖笑傲夸齐赘,云雨荒唐忆楚娥。海外九州书志怪,坐中三叠舞回波。前身合是玄真子,一笠沧浪自放歌”。
你看,吴梅村在诗中又称李渔为“十郎”(“十郎才调几蹉跎”),这到底是无巧不成书呢还是内中有玄机?
据清代李桓《国朝耆献类徵•文艺四•李渔》:“李渔 ,字笠翁 ,钱塘人。流寓金陵,著一家言,能为唐人小说,吴梅村所称精於谱曲,时称李十郎 。”
李恒在文中明确说明吴梅村指李渔为“李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