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华语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借助对传统戏曲的借鉴和表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韵味。
“影戏观”对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式和创作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文章对中国电影对戏曲“戏剧性”的继承进行研究和思考,笔者从电影的景观创作对中国戏曲美学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总结中国电影符合民族性逻辑的东方式表达方式。
电影屏幕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景观,电影学中“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中,德波认为景观是一种可视且明显具有主体性和目的性的“表演和作秀”。
这一概念由此延伸进入电影,屏幕上的景观是在现实景观的基础上经过选择、提炼、转化、发展而来的,不仅体现着电影风格,也承载了创作者的主观表达。
不同导演对电影景观的选择迥异,如费穆镜头中的草木皆情、张艺谋早期作品镜头中的激情野性、贾樟柯镜头中的朴素真实、王家卫镜头中的城市浮华等。
《影》延续了张艺谋一贯的精雕细琢风格,展现了东方美学中清纯、含蓄、朴素和简约的神韵。
该片在向传统戏曲借鉴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为实现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电影的景观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一、在含蓄节制的景观中蕴藏意味
中国戏曲舞台布景受中国画的影响,讲究写意留白、虚实相生,主张的是“有心造境”,因此中国戏曲舞台的基本特点是“虚”“空”。
传统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为避免布景遮挡观众视线,再加上中国古代文人重神轻形的审美追求等原因,戏曲舞台利用一些极简的道具来代指现实世界,并逐渐形成了“空台艺术”。
也就是说戏曲舞台布景基本是不用实景的,舞台环境的建立主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依据,离开人物的活动,环境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整体舞台艺术构思要求洗炼、概括,切忌形象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