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著名导演罗伯特·雷德福拍摄的电影《大河恋》上映,该影片改编自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诺曼·麦克林恩70多岁写作并出版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出版后被普利策小说奖提名,成为美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把畅销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以视听艺术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强大的叙事、摄影、音乐等全面的掌控能力。电影《大河恋》显然没有让观众失望,上映后不仅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还有着不俗的口碑评价,比如豆瓣评分8.5。
影片讲述了蒙大拿州特律河畔的一个家庭,两兄弟从小就经常随父亲在河边钓鱼,感受大自然美景与力量。哥哥诺曼稳重内敛,弟弟保罗自由不羁,在牧师父亲教诲下,他们长大后的境况迥异,却各有精彩的生活。但生命无常如平静的特律河也有飞瀑湍急,保罗在年轻时不幸离世,父亲和哥哥在悲痛与遗憾中,为不知如何帮助他而自责。多年后,随着特律河的精神洗礼与自我认知提升,父亲与诺曼终于对此释怀,认为保罗像他自创蝇钓手法一样洒脱随性,是生命的艺术。
电影情节并不复杂,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更没有激烈的情感冲击,即使弟弟保罗离世时,父子两人也极尽克制。他们的悲伤没有浮于表面情绪,而是通过对生命与人性的深刻理解,向观众娓娓道来。那么,这部平淡如水的电影,为何能与原著小说一样成为经典佳作呢?今天,本文就从电影的叙述结构、情感隐喻、视听艺术和主题升华四个方面解析它的魅力所在。
01、以男主角诺曼的回忆视角展开,运用旁白、老照片与现实时态结合的叙述结构,将故事主线聚焦在两兄弟的命运选择上,凸显出大河之上的精神洗礼
影片以诺曼的视角,通过回忆方式从童年一直讲述到自己晚年时重回蒙大拿州故里。不同于多数闪回叙事影片只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出现讲述者镜头的处理方式,《大河恋》中诺曼的旁白和记忆镜头始终贯穿其中。
开始时长达8分多钟的时间里,诺曼的回忆以黑白照片形式播放出来,配上他的旁白叙述,自然地把故事发生时间的年代感得以表现,并把观众的思绪带入故事中。
回忆叙事在影片中有个积极的作用,在线性叙事的流畅之外,把叙述者诺曼的思想传递出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观众的理解。通常观众会以故事发展的时间线来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对情节的起伏和结果产生期待心理。如果影片采用这种线性叙事结构简单把剧情表述,那么该影片将显得非常乏味。因为在影片中导演几乎将所有产生激烈情绪的情节都隐去,而是将镜头聚焦在生活与人物心理的细节表现上。
影片前半部分的节奏很快,将成长过程去繁从简,把更多镜头聚焦在两兄弟不同的命运抉择上。儿时的镜头很简单,兄弟间欢乐融洽、诺曼被要求反复修改写作、保罗拒吃传统“麦片粥”,几组镜头就直观地交待出两人从小的性格差异,以及父亲的家庭教育方式。然后,再通过诺曼的回忆和一组老照片,把两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简单地一笔带过。至于其间的飞钓场景和勇博激流等情节,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做伏笔。
当故事发展到诺曼学业有成回到家乡时,影片开始弱化旁白和老照片组合的叙述方面,而是以多线索交叉方式把主题呈现出来。其中诺曼与洁西和尼欧的接触、兄弟两人带女朋友去酒吧跳舞等情节,不仅丰富了剧情,更通过对比把人物性格和思想衬托得生动饱满。并且,诺曼回家后与保罗相处的这个阶段,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此时弱化旁白与老照片组合,强化了影片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升华,避免让观众产生影片是个人纪录片的温吞感受。
影片末尾主题升华部分,旁白叙述与现在时态结合重回紧密节奏。父亲的最后一次布道采用现场情节,而紧接着年迈的诺曼站在特律河中,颤巍着把蝇饵鱼线抛出,则再次使用旁白叙述。这段深情的布道与旁白,将诺曼家庭于大河之上的精神洗礼完全凸显出来。
爱是成全还是控制?当所爱的人没有按你的理解去做,是否该去提供帮助,又能提供什么帮助。保罗的意外离世,对父亲与哥哥是遗憾的,但也解开了他们对爱的困惑。时光飞逝之中,情感、困惑、遗憾、释然等一切都融入了流动的大河。
02、大河象征着无常的命运,钓鱼是亲情理解与释然的方式,再结合贯穿始终的宗教文化,将影片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①奔腾不息的大河,即使思乡情的载体,也是无常命运的象征
沉默的特律河下,父亲感受到其蕴含的力量,诺曼选择用心体会,保罗则却选择打破壁障。这条大河承载的不仅仅是故乡情,更有复杂的人性和追忆反思交织在一起。
当诺曼的旁白和影片叙事把一幕幕发生在此的故事呈现出来,特律河始终如一,但物是人非的情绪感受,却敲击着每个观影人的思绪。
大河寓意着人生的多样形态与无常命运,稳重如斯诚然意气风发,不羁如我亦快意人生。父亲宽广胸怀与诺曼沉稳内敛是大河静态时的底蕴力量,但保罗自由不羁的灵魂,与大河激流险峻的另一面更相互映衬。表现出人生终究要回归自然和平静,无论曾经是平淡还是绚烂。
②钓鱼是彼此理解和认知的钥匙,也是找到情感释怀的方式
首先,飞蝇钓鱼是保罗展现个人艺术属性与魅力的象征。父亲从小教授他们“四节拍法”钓鱼技巧,在诺曼与保罗的成长中有深远的影响。当儿童时期谈及梦想时,保罗的第一选择是成为职业蝇钓高手。
虽然现实中并没有该职业,但他仍然发挥自己的天赋,发明了自己独特的“抛影投线”技巧。保罗钓鱼的节奏、力度、距离等细节动作中,充满了态度和情感,体现出他对于“蝇饵投钓”和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诺曼的循规蹈矩,与保罗的打破常规,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结果,影片通过儿童、青年和成年后的不同钓鱼场景,刻画出生动形象的保罗外表不羁、内心狂热的思想和性格。
其次,钓鱼是理解父子、兄弟情感的重要载体。父亲从小教导他们遵循自然规律,感悟天恩,而兄弟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于父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天恩。他在教导孩子的同时,更像是在感悟上帝赐予他的好与坏。就像保罗阳光灿烂的背后有着诸多恶习,他必须用更博大的爱,才能看到保罗身上的光芒和魅力。
诺曼的天性稳重,求学归来后价值观异同的冲突,是两人走向不同结局的主因。诺曼很纠结自己如何来提供帮助,当提出带保罗离开却被拒绝后,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十分理解这个共同成长的兄弟。其实,保罗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天性上的差异满足。
保罗的“艺术人生”没有实现,反而在不羁性格中逐渐走向自我毁灭,即使父亲和诺曼有心帮助,但却找不到保罗接受的方式。纵使心有千般爱,却也在对人性的看透与理解中无可奈何。
影片中大河、钓鱼的大篇幅细节描述,充分体现了导演细腻的表现手法,从这些细节中让观众感受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故乡山川河流的眷恋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