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将领
在这里子钰为大家总结以下四个纬度解读,这四点也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对理想社会最大的渴望。
第一,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有个拥有绝对权力的帝王,掌管帝国的秩序。
在封建王朝时代,凡是稍有能力的人对皇权都会有觊觎之心。皇帝一人必须有惊人的毅力,强大高速运转的头脑才能和文武百官摩拳擦掌,一旦皇帝放松了警惕,就必定会导致大权旁落的恶果。落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失去权力庇佑的皇帝不光自己会性命难保,也会让整个帝国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从而让整个帝国的百姓深受其苦。
所以古时的百姓多希望自己的君父是个有威严,做事严厉客观公正的皇帝,让那些乱臣贼子无处藏身。皇帝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他的臣民谋福利,他能制定一系列的法制让他们可以在的到冤屈时,及时得到伸张。在他们遇到灾荒之年的时候,可以得到君父的及时救助。这样的皇帝,会让百姓相当有安全感。
朱元璋(胡军)
第二,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
如果我们仔细认真细数历朝历代发起的农民起义,他们口中所喊的口号无一不是像“打土豪,分田地”这样的口号。其实,仔细解读这一类口号,都在向人民创达这样的口号,那就是讲究个“公平”。我们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他们永远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地主阶级,官僚阶级的压迫。
与物质上的压迫相比,更不能让他们容忍的是精神上的欺辱。我们常说一个人真正的倒下不是身体的倒下,而是尊严的塌陷。所以生活在这个地球的百姓都有个共同的共同的属性,那就是地球上每个人的财富和土地都大体上相等。
虽然这个定义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才被一个叫马克思的人提出来,但早在几千年的时候,就被中国农民们所追求了。用孔老夫子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直白的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不怕吃糠拉稀,就怕你天天鲍鱼海参。”
所以说,这世界最可怕的就是比较,这种不平衡心理会让性变得很疯狂,当这种贫富差距极具拉大的时候,社会很容易失控。这也告诉我们,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局者需要警惕的一个问题。
第三,作为平均主义的补充,这个社会又应该等级鲜明。
天在上,地在下,父为尊,子为卑。“权威主义”的人格结构决定了农民们强烈渴望等级明确、秩序井然的稳固不变的社会。虽然农民内心渴望平等,但是他们内心也知道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官老爷是来管理他们的,田里的土地他们愿意去种,地里的蔬菜也需要他们照顾。在他们心中只要大家各司其职,他们是能接受一定程度上的差距的。这就是农民最为纯朴与可爱的地方,正是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人类文明才得以存在。
在他们看来“长幼不分、尊卑不明”的自由竞争的社会状态是他们从不敢想的,虽然没有饱读圣贤书,但是孔子的儒家言论一直深入他们的内心。这是千百年来,为何农民即使再苦再累,也愿意做统治者的臣民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社会等级,才有助于“四海升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君正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