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 环球时报记者 李行】香港无线(TVB)2023年四大台庆剧之一《香港人在北京》,凭着新颖的题材、温馨幽默的剧情,在香港和内地引发议论。22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参与和主演陈展鹏的采访活动,他对记者表示,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流行艺术形式,让香港青年更了解内地。
剧中文化冲击笑料百出
《香港人在北京》一剧由TVB“视帝”陈展鹏与洪永城、吴若希及戴祖仪领衔主演,讲述了徐港仁(陈展鹏饰)原本事业一帆风顺,但与太太邝海伦(吴若希饰)投资失败损失惨重。此时,他刚好被公司委派到北京公司出任CEO,以为翻身有望的港仁带着妻子北上发展。他的弟弟徐港文(洪永城饰)及徐宝怡(戴祖仪饰)也因不同原因到北京投靠,最终一家人集思广益,发挥香港人精神,将废弃工厂打造成文创园。香港明报新闻网称,该剧首播后,在香港最高收视为20.6点,即有133万观众收看。
有香港舆论认为,这部都市职业剧自播出起便以“香港人闯北京”这个少见的题材,戳中港人北上发展的社会热点,两地演员的创新组合也独具亮点,令人眼前一亮;两地文化碰撞激发的有趣火花,“方向梗”“豪宅梗”等有趣而密集的笑点,备受网友喜爱和热议。
《香港人在北京》海报
香港“橙新闻”举例称,徐港仁夫妇刚到北京,就在吃、住、行方面感受到了不小的文化冲击。先说吃的方面,两人在北京品尝当地美食,精准“踩雷”豆汁和卤煮,最终他们决定还是吃干炒牛河。行的方面,徐港仁在北京打车发现司机不收现金,而他只能很尴尬地表示“我没有支付宝”,这也是不少港人北上都会遇到的尴尬场景。住的方面,徐港仁与妻子更是感触良多,与香港的“千呎豪宅”(约合92平方米)相比,内地的房屋面积实在“太豪了”,他们不由得感叹“其实我们在香港住的不过是劏房”。剧中还调侃了香港人的“炒房基因”——徐的妻子参观北京四合院时,第一反应就是“四合院非常值得投资,它的回报率非常高”。“橙新闻”特别提到,徐港仁在与内地同事的相处过程中,也因为文化差异而笑料百出,贡献出本剧最出圈的名场面——他因吩咐秘书给他准备“尿袋”,结果被传肾虚,但其实香港人说的“尿袋”指的是充电宝。
“帮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内地”
在拍摄这部剧时,来自香港的工作人员也着实体验了一番“香港人在北京”。主演陈展鹏22日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京拍摄期间,他同样品尝了豆汁、烤鸭、糖葫芦等特色美食,还参观了白塔寺等名胜古迹。拍摄过程中,由于很多演员本身也是第一次来北京,正好契合了主题。与此同时,作为喜剧题材,如何将两地文化差异用轻松的感觉表达出来,对演员也是一种挑战。
陈展鹏特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部剧在香港热播时,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他认为,通过电视剧等流行艺术形式,以及互联网的便捷性,可以帮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内地。对于想到北京的香港年轻人来说,陈展鹏表示,不要害怕闯,不要怕吃亏,亲自去尝试就可以了。
展现港剧更多的可能性
该剧集播出后,来自香港和内地的观众各有各的关注点。有香港网民表示,剧中不停通过人物介绍北京的景点及饭店,像在拍摄旅游节目。有内地网民追剧后称,香港人来内地有不便、有惊喜,也有很多欢喜的东西,多交流才能消除隔膜。在豆瓣上,有网民评论称,香港在刚回归时拍过一部《香港人在广州》,虽然立意很好,但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部剧集则更加平视或者仰视,把北京拍得很美。
香港知名娱乐评论员查小欣撰文称,《香港人在北京》不容易拍,因为香港与内地往来频繁,如果剧集对北京描述稍欠真实,便会惹得观众不满,剧集没犯这个大忌。与此同时,剧中台词非常“本土化”,例如男主角被“降职”,北京的秘书告诉他“你是被撸下来了”,而不是“炖冬菇”。最令她有同感的是,北京人习惯用东南西北形容地点,她以自己的经历举例称:“我初次去北京时,听得一头雾水,要重新学习;我们形容距离是‘过两个街口’,北京是用‘几多米’。剧集无形中拉近了香港和北京的文化差异。”文章称,剧中的一家人,有不少“北漂”的影子,引起观众不少共鸣。
有港媒称,近年“大湾区题材”成为影视热点,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与交流非常频繁,带动更多“港风题材”受到瞩目。《香港人在北京》总监制钟澍佳称,曾几何时,TVB剧对于内地观众是一种时尚、洋气,处于领先地位的作品,但这些年人们一谈到港剧,一般都会提到“情怀、回忆”。他认为港剧应该更新换代,打破大家这种刻板的印象,港剧其实有更多的可能性。“国家对大湾区的发展政策,令我们有更多项目去不断达成这个愿景。比如我们最近开拍的《企业强人》,还有台庆剧《香港人在北京》《新闻女王》等,这些都是比较新的题材、新的尝试,向观众展现了港剧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