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然
责编|向晚晚
一部电影,主角疯了,观众也疯了。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河边的错误》。
电影10月21日刚上映,直冲电影榜No.1,影片票房已突破一个亿,猫眼购票评分9.1。
《河边的错误》由最受年轻人喜欢的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九零后导演魏书钧,拍摄的电影作品。
魏书钧是历届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最年轻的中国导演。
他指导的《延边少年》和《野马分鬃》皆在国际戛纳电影节获奖。
影片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放映时,已在20多个国际电影节展映过,并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喜人荣誉。
《河边的错误》主演朱一龙,去年刚凭借《人生大事》拿下金鸡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影片宣传语更像一种调侃:“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那么,《河边的错误》为何有如此大吸引力呢?
01小说拍成电影,影视改编难度巨大刚刚结束的平遥国际电影节上,原著余华说《河边的错误》真的太难拍了,因为小说中有些文字,根本没办法用画面表现。
最早来找余华买《河边的错误》电影版权,是改编过铁凝小说《红衣少女》的著名导演陆小雅,第二个是张艺谋。
张艺谋邀请余华谈《河边的错误》剧本改编问题,并准备拍成一部惊悚片。
谈了十几天了,剧本都写出来一稿了,最后两人讨论完,还是放弃了。
一是《河边的错误》实在难拍。
二来是因为两人谈论剧本期间,张艺谋偶然发现余华另一部尚未发表的小说《活着》,顿时爱不释手。
于是,《活着》先于《河边的错误》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陆小雅和张艺谋没有改变成功,又来了两个导演,也陷进去了。90后导演魏书均竟然改编出来了,这让余华很惊讶。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魏书均导演也说,小说《河边的错误》改编难度特别大。
剧本改编的目的,就是要把小说的思想内核,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用电影语言传达出来。
创作剧本的时候,小说更像是原浆素材,不能服务于电影思想的内容,即便再好,也只能拿掉。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巨难。
只剩两天影片就要开机了,《河边的错误》的编剧康春雷依然还在磨剧本。
余华曾笑谈,完全忠于小说原著的导演,是个笨蛋,因为他没想法。
导演和编剧要把小说情思,纳入自己的感觉系统,才能创作出好剧本。
余华对魏书均导演的改编,非常满意。
余华很喜欢影片中,加入了一些小说中没有的情节。尤其是电影最后一场,比小说结尾更有力。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27岁写的一篇戏仿小说,侦探只是外壳,作者重点表达的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而影片中有很多细节,都充分表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质感。
比如,马哲坐在椅子上帮妻子缠毛线,歌曲《花心》,老旧电影院等元素。
创作剧本时,编剧把小说当成素材,作为演员,朱一龙却把身体当成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