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彩绘“十五贯·访鼠”瓷塑
现代王文吉作“小老鼠偷油”农民画
南京博物院“瑞福鼠”:从商代甲骨文卜辞上的“鼠”字说起
“瑞福鼠——南京博物院藏鼠文物特展”展出百余件院藏鼠文物藏品,勾勒描绘出鼠这一物种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意义。展品从写有“鼠”字的商代甲骨文卜辞,再到现当代的各类鼠主题艺术品,时间跨度达三千余年,包含陶塑、瓷器、玉器、书画、剪纸等多种类型。这些形象鲜明、简洁凝练、气韵生动的藏品展现了鼠机敏伶俐的特点。
南京博物院藏鼠文物特展展览海报
虽然老鼠多以负面形象示人,但古人同时也赋予其财富丰盈、多子多福的美好内涵。鼠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此次展览就展出了一件写有“鼠”字的甲骨文残片。通过展柜中的放大镜可以看到,甲骨文的“鼠”字刻画了老鼠的尖嘴、竖耳、四肢与长尾。而另一件汉代“鼠形铜饰件”则突出表现了老鼠圆滚滚的躯干,四肢被缩小得很短,长尾也直接被“省去”,显得憨态可掬,是全场最萌的一只“老鼠”。
南京博物院藏鼠文物特展展览海报
由于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大多数情况下,老鼠成为疫病、诡诈、丑陋的象征,但古人同时也注意到老鼠强大的繁殖能力和收集食物的技巧,赋予其多子多福、财富丰盈的美好内涵。展览展出了多件“老鼠 葡萄”纹饰主题的瓷器,例如一件清代的青花松鼠葡萄纹盘,描绘了松鼠在结满果实的葡萄藤上攀爬的形象。可以看出,老鼠和葡萄都是古人心中“子孙繁茂”的象征。
展览中的三件藏传佛教雕像,它们不约而同地右手托莲宝,左手抓着一只老鼠,这种造型被称为“吐宝鼠”。原来,由于“鼠”、“数”同音,古代民间将老鼠在洞中的叫声称为“数铜钱”,并视为吉兆。“吐宝鼠”佛像就是象征了老鼠口中不断吐出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