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严歌苓用细腻的笔触、交错的心理描写和女性的观察视角,讲述了这两个并不复杂的战斗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整部小说中不算很重要,而且从很多叙述细节看,可以看出严歌苓并不擅长用文字还原真实而具体的战斗,她擅长的是描写战斗中的人性。
比如在严歌苓笔下,刘峰和何小曼战场不惧死,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崇高,而是他们原本有求死之心。求死的原因,是由于爱情的挫败,以致对人生的失望——这样写英雄,确实是一种颠覆,也是莫大的挑战。
小说是虚构的,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虚构的。这样的刻画,在当年的对越作战中到底有几分真实呢?
我认为这是真实可能发生的。虽然因爱而寻死,特别是到战场去寻死的人极为罕见,但其中的人性逻辑完全成立:既然生无可恋,又恰好遇到战争,那么就拼了吧!就算是死,也歉个英雄当一当。
这样的真实人性,还体现在英雄赴死之时,会想妈妈,会怕疼,会恐惧,会不甘,会流泪,而不完全是喊口号。
因为,英雄成为英雄之前,和你、和我、和他一样,都是凡人。
(本号原创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