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说曹操,曹操到”这样戏谑的话。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某人适时地出现在正在谈论他的场合之中。
但是,为什么这句话说的是曹操,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呢?
关于这句俗语的历史起源,一直有两种说法:
- 一种是说疑心很重的曹操,专门有一个特务团伙,来探察朝中有没有人来私下说朝廷的坏话,一经发现,立即逮捕;
- 而另外一种,则是说曹操用兵如神,敌人还在这边开会讨论战略呢,才刚刚提到曹操,而曹操的军队就已经*到现场了。
关于第一种说法,在正史中记载中,曹魏也的确是有类似特务行动的“校事”制度,但这个制度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间的,直到文帝之后,才正式上了轨道,而且“校事”也远没有那么神奇和厉害。
但关于第二种说法中的曹操善于用兵,这可以连他的宿敌都公认的。
诸葛亮都曾说过:“曹操用兵,好比古代名将孙膑和吴起”。
曹操擅长骑兵战术,尤其善于捕捉战机,发动奇袭,往往一举使敌人溃不成军。
所以呢,“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出自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会更大。
03.你以为的“乐不思蜀”,其实不是你为的“乐不思蜀”提起后主刘禅,恐怕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印象,都会联想起那句“扶不起的阿斗”来。
从此“阿斗”就留在了中文的词汇里,并成了那些没有才*人的专门称谓。
刘禅之所以会被如此看扁,首先是他在诸葛亮死后,日渐昏庸无能,宠信奸臣和宦官,导致政治败坏;
其次就是当魏国攻打蜀汉之时,居然不战而降,连他的儿子都悲愤又羞愧不已,以至于跑到爷爷刘备的庙前,诉说父亲的罪状后,和全家人一起自*了;
最后,最夸张也是让后世人骂得最深的,还是那场降魏之后,上演的那场“乐不思蜀”的大戏: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宴请刘禅及部下众臣,席间命人奏蜀国乐曲,蜀汉官员无一不感伤流泪,只有后主嬉笑自若。
于是司马昭和自己的部下说:人之无情,可以到这样的地步啊!就算诸葛亮在世,也难始终护这样的主子周全,更何况是姜维呢?
但阿斗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陈寿对刘禅的评价是:像块白布。诸葛亮辅佐时,阿斗就是贤君,小人当权,阿斗就是昏君。也就是说,刘禅其实是个任人摆布的性子,自己没有主张。
但近代学者却也有些声音,认为刘禅其实是大智若愚,不是白布,更不是阿斗。
我们来用相关的证据来佐证一下。
先来看看在诸葛亮病逝后,丞相一职悬缺时,刘禅却“遇缺不补”。
他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大司马,主管行政,监管军事;又升费祎做大将军,主管军务,兼理行政。
这样一来,两人形成互相监督之势,互相制衡,而真正的大权便又重新回到刘禅手中。
这样的阿斗,又岂非无才无能?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这样一种高明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岂是智力障碍者想得出的?”
而刘禅的“乐不思蜀”,更像是一场夸张的表演,含义也同样深刻。
想想当时做为一名亡国之君的刘禅,正身处水深火热的危险境地。司马昭让人奏蜀乐,又何尝不是一种试探?
而刘禅对“乐不思蜀”的演绎,无非是向司马昭表明自己的立场,传达出一种讯息:我就是一个阿斗,一没野心,二没能力,所以我的存在,对任何人都构不成威胁。
至于为什么不战而降,合理的推断就是刘禅对当时蜀国形势的判断,蜀汉已无力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