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简介和历史,黄梅戏演员袁伟简介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2-01 21:37:26

这算是对黄梅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开启了黄梅戏以改戏、改制、改人的三改运动。这次戏曲改良也对中国黄梅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戏曲爱好者王少舫和严凤英两人的提议下,传统小戏《偷笋》改编《打猪草》,并被定为成儿童剧,旨在表现友谊的淳朴和童真。

改变后的黄梅戏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1952年,改编后的《打猪草》第一次在上海大众剧院亮相,经典而优美的唱腔得到了极大地肯定,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大公报》第一次正式用“黄梅戏”称呼这种民间戏曲,黄梅戏的名称也正式成为官名,原有的名称黄梅调、采茶戏等别名成为了历史。

《打猪草》在上海的这次精彩演出,赢得了极大的肯定,也为黄梅戏走向戏曲大舞台奠定了基础,当代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看完《打猪草》后说:“我仿佛闻到了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芳香。”

黄梅戏简介和历史,黄梅戏演员袁伟简介(9)

黄梅戏,从黄梅小调发展而来,这种唱词中飘散着浓郁的民歌风味的小调是底层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总结,是劳动人民用声音对劳动最朴素的表达和吟唱。

黄梅小戏,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清脆的唱腔给人带来别样的韵味,虽然曾经屡次被禁,历经战乱的摧残,但是最终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如今的黄梅戏,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黄梅戏:香飘海内外,一曲民间小调传唱千里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新生事物大量出现,电影和电视剧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此时的黄梅戏,就像被送上风口上的“猪”,搭上媒体的快车道,不断在电影、电视剧中展露风采,它以简洁明快的曲调以及通俗独特的唱腔,迅速风靡全国。那句很多人都会哼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就是来自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简介和历史,黄梅戏演员袁伟简介(10)

随着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的出现,大众的娱乐活动日渐丰富,黄梅戏这种传统的戏剧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但是却并不妨碍它的存在。电视、电影甚至某些重要的国家级戏曲盛会中依然有它的身影。电影《一代宗师邢绣娘》、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等都有黄梅戏的故事。

相比其它戏剧,黄梅戏的出现距今不过200多年,它就像一个穷家小子,家底薄,没有靠山,屡遭封*但是却最终完成逆袭,让自己从田间艺术走向了城市大舞台,并被列为中国五大戏剧之一。如今的黄梅戏,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古老文明的绚烂和多彩。

黄梅戏,它不仅仅是劳作人民朴素生活最纯朴、最真实的反映;是劳动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宝贵财产,值得我们每一个后人珍视和爱护。

参考资料:

(1)书籍:《黄梅戏史话》

(2)黄梅采茶戏《逃水荒》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