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2-21 08:55:51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说“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中医养生理论与养生大家,都特别强调调摄精神情志的重要性,并且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情志与神气的关系等。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与神俱,讲的就是基于形神合一的关系而要求形神共养的一种中医养生原则,是指在养生时,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从而使人健康长寿。“形与神俱”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所谓“形”,指人的整个形体结构而言,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指情态、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神”更是一种以阴阳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固有规律。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1)

首先,神为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思想意识的体现,中医学将神(包括魂、魄、志、意等心理活动在内)作为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认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必受神的控制、支配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制约着人的生理活动,这是中医学形神观的特点之一。神对形体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外环境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关于神对形体的作用。

嵇康作了形象的比喻,认为⼈的精神对于⾝体,犹如国家的君主。精神在内躁乱不安,⾝体就会在外受到损害,犹如君主在上位昏庸⽆道,国⼈就会在下边作乱⼀样。在商汤时的⼤旱年间种庄稼,独独有过⼀次灌溉的⽲苗,虽然终归也要枯萎,但必定是那有过⼀次灌溉的最后枯萎。既然这样,那么,⼀次灌溉的益处本来就不能轻视啊~可是世⼈常说⼀次⽣⽓不能够伤害⽣机,⼀次悲哀不能够伤害⾝体,于是轻率的放纵⾃⼰,这就犹如不明⽩⼀次灌溉的益处,却对着旱苗、期望她长成好的庄稼⼀样。

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2)

所以《管子·立政》言“百体从心”,就是说人的身体手足都要服从心神的支配;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强调“神能御其形”突出了意志对形体机能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意识活动的反作用和驭统身体的主动性和主导性;而《寿亲养老新书》更明确提出了“主身者神”的观点,说明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这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弱者轻得多。从病理上看,“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神的改变可以影响形体的生理功能变化。

《素问·举痛论》说暴怒而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升,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甚则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气抑郁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过度恐惧伤肾,致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灵枢·百病始生》也指出七情过极可引起脏腑功能受损,气血运行失常。因此《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强调指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生命盛衰关系极大,人情绪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脏腑气血,情绪稳定则畅,反之则滞。高度概括了神对形体的主宰作用。其次,神生于形,无形则神无以生。中医学形神观认为:神是形的产物,而形为神的物质基础。

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3)

《荀子·天论》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情志。《西升经》认为形神互生互成,形神相生相成,而将“神生形”提到首要地位。张介宾也强调了“形”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神”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第二性的,离开了人的形体,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形与神的相辅相成,是生命存在及其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保证。从病理上看,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形体受损,则神亦必受到影响。如《灵枢·本神》中说肝气要是虚的话,人就容易受到惊吓;肝气实,就会发怒……心气虚,就会感到悲痛,心情抑郁;心气实,则人老是笑笑呵呵的。

《伤寒论》也有记载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没有解除。邪气已经化热入里,与血结于下焦膀胱。血热结于下焦,气血凝滞,故见少腹疼痛、胀满、拘急不舒;热在血分,瘀热上扰心神,故见躁动如狂。健忘的病人,则体内一定有瘀血,由于淤血久停,气血阻滞,故使人健忘。这些充分说明了形体脏腑的某些疾患,可导致人体心理、精神方面的病变。

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4)

另外,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由于狭义的神有精神与情志之分,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人的精神与情志应保持协调一致,即神情相应,如此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发展。神情相应中的“神”主要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情”则是指喜、怒、悲、忧、恐等情志活动,是人类情感的外露、情绪的表现。神与情,即精神活动与情志活动,往往相互交错,人的各种精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进行的,而人的情志活动一般能够反映其精神活动的状态。同时,二者又相互影响,只有精神活动正常才能接受外在事物对人体的作用,而形成相应的情志变化;只有保持正常的情感反应,才能保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嵇康还提到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需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神气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体现,因后中医学在“形与神俱”的养生原则下,将养神视为首务,即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先秦医家张湛将养生大要归纳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食、房室、反俗、医药及禁忌十项,以“啬神”居其首。

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5)

《淮南子》中强调指出,养生最上等的方法是调养精神,其次才是调养身体。保持健康的精神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顺畅,是养生之上策。《寿世保元·摄养》概括的十一条养生纲要中,除薄滋味之外,其余十条均属养神之道,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中外卫生要旨》则明确提出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总之,形与神俱、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基本养生原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其中保养心神、调摄情志更是养生保健的首要。

声明:图片来源于免费正版图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