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2-21 14:42:39

按,本文收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文长,分段发布,并进行了适当精简和修改。

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封面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热点话题,也受到教育界的持续关注。“读经”和课外“国学班”仍然受到一些人士的追捧;部编语文教材当中,已经增加了文言和诗词的比重。但是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当中,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清晰定位,对文化和教育的理解片面、机械,导致在教学当中,强力灌输、枯燥说教、浮泛浅薄等做法普遍存在,缺乏思想和文化的深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引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感、抵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群与环境长期互动的成果,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要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必须把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行教育,符合现代文明对人的基本要求,适合青少年的心智成长特点,更应当在教学当中引入思辨。

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2)

孔子向老子问礼

一、我们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认识

我们认为,“文化”是各个人群与其自然的地理、气候,人文的政治、经济环境互动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语言、艺术、民俗、文化典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一切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总合,是中国古人与其自然、人文环境互动的成果。

不同的人群,面对同一历史境遇,有着不同的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群,面对不同历史境遇,也自有其应对,这些导致了“传统文化”不是一元独立,而是多元共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宜调适。

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呈现给我们的,是人在各种自然、社会条件之下,自身所作的各种调适,产生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展现了人性丰富的可能性,可以作为“精神现象学”的资料库,从而具有教育价值。

我们认为好的“教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也就是教育者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情境当中,运用既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习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养成受教育教者与知识、与环境、与他人、与自我等的良性互动方式。

“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除了一般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习得之外,更是观照我们这个人群、观照我们自身,了解其思想、行为特质的依据。同时“传统文化”必须有效地转化成教育资源,才可能实现传承和创造性转化。

我们概括起来,现在“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有以儒家文化典籍为主的“只背不讲”的“读经派”;有以语文教材为代表的“文选派”;还有以课外学习书法、国画、民乐、武术为主的“才艺派”。

“读经派”养成“圣人”“君子”的宏大目标,封闭读经、只背不讲的僵化教学方式,根本不能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教育要求,已经受到文化、教育界的广泛争议。

“文选”篇目的增加,有利于文言、诗词语感的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但在思想、文化的深度上显得浮泛、支离。

至于书法、国画、民乐、武术等,学习的中心任务是掌握艺术、技能,不能完成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而深刻的教育。

那理想的传统文化教学应当有哪些内容,应当如何展开?我们认为,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应当符合教育者的心智成长规律,符合学习内容的本质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下面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不应当替代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可以在学校教育之外,由家长辅助实施;更理想的状态,是成为学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实践当中,应当简化为“文化教育”。“中国人”没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义务,而是“人”有学习既有文明成果,增进知识、见识、技能的“内在需要”

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3)

《发展报告》文章目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