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物丽莎,马特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1 02:34:54

而与“了解之同情”有异曲同工之妙者, 大概是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 (М.М.Бахтин) 的“复调”诗学。“复调”诗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具体的使文本得以自我解构的 (self-deconstructive)

电影人物丽莎,马特(5)

“读书方法”:任何“生活表述”作为思维整体的呈现均由两部分组成, 即语言表达的部分和暗示的部分, 后者的作用不仅更为关键, 而且依附于“社会评价的基调”, 因而每一句“生活表述”都是被省略和简化的价值判断, 如同只有“从属于同一社会视野的人”才能“共知的‘口令’”。

以此类推, 艺术作品正是这样一个满载“未言说的社会评价的强大的电容器”, 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让未言说者发声, 让暗示的部分显现, 从而在一种“复调”的状态下把握文本的意义。

以此检视, 举凡普罗/左翼小说中出现的场景事件、典章器物、衣着服饰、举止谈吐, 在在隐藏着通往彼时“社会视野”的“口令”, 而我们对这些暗含“社会评价”之文本细节的考证, 自当绕过“豆饤之学”的陷阱, 着力探求普罗/左翼文学创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仅如此, 在面对以“复调”为本质特征的小说文本时, 诸般“话语”众声喧哗, 但在表现文本主题和折射作家思想的功能上, 它们却有所差异。换言之, 总有个别“话语”参与建构了小说基调, 故而值得深入研讨。

而借此读书方法, 通过细致的文本犁耕, 努力回到普罗/左翼小说生长的历史语境, 我们可以发现:从茅盾的《追求》到谢冰莹的《麓山掇拾》, 从殷夫的《音乐会的晚上》到阳翰笙的《大学生日记》, 这一系列文本中竟然不约而同地嵌入了一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不小影响的美国好莱坞无声电影《党人魂》 (The Volga Boatman) 。

电影人物丽莎,马特(6)

该片由著名导演西席地密耳 (Cecil B.De Mille) 执导, 取材于俄国十月革命。而在著名普罗作家蒋光慈那部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中, 《党人魂》更是成为作家学习和借鉴的“前文本”。

电影人物丽莎,马特(7)

此外, 这部题材独特、票房大卖的影片, 还曾引得殷夫、高长虹、巴金、鲁迅、田汉等来自“革命阵营”的作家先后撰文批判。它们连同彼时其他大众媒体上的《党人魂》评论, 正构成了我们理解蒋光慈等普罗作家“挪用”《党人魂》这一文学行动无法忽视的“社会评价的基调”。

但至目前为止, 学界有关《党人魂》与中国现代文学, 特别是与普罗/左翼文学之历史关系的专题研究, 尚付阙如。有鉴于此, 本文将以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为中心, 着重考察普罗/左翼作家对于《党人魂》的挪用与批判, 努力呈现普罗/左翼作家革命书写的背景与命意, 以期为深入探讨普罗/左翼文学之历史价值提供新的角度和依据。

一、一个来自好莱坞的“范本”?

在蒋光慈192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 (以下简称《丽莎》) 中, 主人公丽莎在追怀自己当年与木匠伊万那段胎死腹中的恋情时, 不禁想起“两年以前”观看的一部“轰动全上海的”电影“伏尔加的舟子” (按, 此处所言的《伏尔加的舟子》即《党人魂》的直译) 。

电影人物丽莎,马特(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