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环境下,袁乃晨带领大家还是摸索出了一条路,像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对口型”就是他们首先开始这么设计的,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所谓译制片就是对着台词念一遍呢,但袁乃晨要求所有配音演员必须像演电影一样带着感情带着人物去配音,口型也要对上。
该片最典型的一个对口型就是“冲啊”,影片里苏联士兵喊的是“乌拉”,直译过来是“万岁”的意思,要是咱们也喊“万岁”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于是袁乃晨改成了“冲啊”,意思和口型完全一致。
当然,毕竟是我国首部译制片,中间带有很多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所谓时代特色就明显的一点就是“上尉”的读音,该片中频繁出现“上尉同志”这样的台词,所有配的音都是“上郁”,也就是读成“尉迟的尉”,这是那个时代的读法。
所谓地域特色那就是该片弥漫着浓浓的东北味儿,满屏赵本山的感觉。
笔者举几个例子,上尉说主角吹口哨的声音,应该是“赶上百灵鸟了”,该片说的是“百灵子”。
战友解释主角不好意思当众吹口哨:他有点儿抹不开啊。“抹不开”,东北话,不好意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