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萧军终归没有携手一生,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一个爱慕她,愿意娶她,比她小一岁的男人。
萧红不爱端木,但是他愿意给萧红归宿,也愿意尊重她,萧红能过上平静的家庭生活。
我对端木蕻良没有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老百姓式的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和体贴。
婚礼上,萧红表达了对这段婚姻的期待。
他们的婚姻一直被朋友诟病,很多人认为端木相比萧军,显得自私,认为端木并不爱萧红。
但是,在香港,端木陪伴了萧红最后的岁月,并且想办法达保留住了萧红的骨灰,实现了她的遗愿--与碧水蓝天处永处,将她葬在了香港的浅水湾。
萧红和张爱玲,她们的爱情都不圆满,但是张爱玲更决绝,不爱了,就毫不犹豫的挥剑斩情丝,所以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萧红在爱情中一直委屈求全,她比萧军更有才华,但是却总是被爱人嘲讽和贬低。她爱的痛苦,心死后离开。
3、鲁迅,是导师,也是“父亲”在文学上,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对萧红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是鲁迅第一次对青年作家给出这样高的评价:
萧红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要早的多。
鲁迅先生对于萧红而言,不仅是写作的导师,也是萧红心目中“父亲”的样子。
萧红常常去鲁迅先生家,这样,她既可以帮许广平照顾鲁迅先生,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鲁迅先生也怜惜萧红的悲苦,才二十出头的萧红,早早的花白了头发。
有一段时间,萧红觉得很焦虑,她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惰,作品写的不满意,身材也越来越胖,萧红写信给鲁迅先生诉说自己的烦恼,她请求鲁迅先生督促自己。
可是鲁迅先生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样也挺好:
“文章是打不出来的,越督促越写不好。如果胖的像蝈蝈,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
萧红也经常去先生家,时不时下厨,一展厨艺,做韭菜盒子、荷叶饼……可是“马有失蹄”。每当这时,鲁迅先生都要多吃几个,来宽慰萧红沮丧的心情。
萧红的处女作《生死场》,也是鲁迅先生一字一句,用蝇头小楷修改后最终定稿发表。也是因为鲁迅先生,萧红和萧军才认识了那么多文学上终身的朋友。
萧红是一块难得的璞玉,萧军发掘了她,但鲁迅先生的打磨和爱惜,成就了她的光彩。
鲁迅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萧红精神上的支柱。但是,鲁迅先生逝世时,身在日本的萧红,却没能陪伴鲁迅先生最后的时光,没有见到鲁迅先生最后一面,这样的错过成为萧红终身的遗憾。
在香港,萧红感觉到了生命的流逝,她想要死后葬在她心目中的父亲——鲁迅先生身旁,但是香港沦陷在日本铁蹄下,她未能如愿,只能葬在那碧水边,遥看祖父、爱人,还有她的“父亲”——鲁迅先生。
萧红的一生,受尽了人世的折磨。青春年华,独自逃离家庭,忍受饥饿、寒冷,还有外人的指点。她生下两个孩子,却要么不得已送人,要么早早夭折。
她爱的人,最终不能携手,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她。
而那些爱她的人,却总是先她而去。
她感情细腻,善于发现美,更能看透恶。她为我们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诸多作品,她计划的《马伯乐》下部也终究未能完成。
她的人生有太多遗憾,但是她笔下的那些忙着生,忙着死的生灵,她童年的呼兰河和祖父,还有亲切和蔼的鲁迅先生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