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冷战时,民众在自家院子里建造防空洞,深挖洞,广积粮,要称霸
那么,威力相对“有限”的核武器为何依旧在冷战高峰期发展了超过60000枚,核理论经历了怎样的辩证发展历程,美苏的核战略又以怎样以对抗为主题交替发展前进的呢?
核武器和导弹结合来作为主要的核威慑的手段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豪迈的。在冷战初期,战略性质的核打击任务一般仍由战略轰炸机承担。弹道导弹作为主要的远程投射手段在当时仅仅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发展方向。由于美军整体上的空中优势态势,使得其在1955年之前,都没有调整其核武器运载平台的发展优先级。直到,那个男人的出现。
▲B-52在冷战时期,是美国核力量空基投送平台,还能再战50年
科罗廖夫,这位让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的核竞赛中扳回一程并奠定日后和美国角逐核力量至强地位基础的大师,在1947至1953短短的六年间以小步快跑的技术研发思路为苏联设计了一批近中程弹道导弹。
1957年,这位大师和他的团队完成的人类首枚洲际弹道导弹——SS-6腾空而起,标志着苏联先于美国获得了能够用于洲际打击的弹道导弹飞行平台。对于美国而言更为严峻的是,米亚-4为代表的苏联新型战略轰炸平台动摇了美军的空中洲际核打击平台的领先地位。
▲1956年,“首席设计师”科罗廖夫(左),“苏联原子弹之父” 伊戈尔库哈托夫,“首席理论家” 姆斯蒂斯拉夫凯尔迪什
在苏联不断的“大动作”下,艾森豪威尔于50年代中期调整政策为最优先发展弹道导弹。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美国有美国的《空中攻击俄罗斯要害目标战略》乃至于之后的“统一作战行动计划”,苏联也针锋相对的提出了“核报复战略”。世界两极于核战略上的角逐对抗,拉开了帷幕!
苏联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夺取了弹道导弹上的优势后,随即开始补充其核武库的规模,于1960年至1966年间,其核武器数量以900枚/年的速度激增。
而美国在1958至1960年间核武器数量更是以5500枚/年的速度跃进,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是苏联于运载平台上的优势迫使美国大量前沿部署了战术级别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