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延山地下基地,免役核弹直接命中,是美军的神经中枢
而这些6000余个目标中近半数的目标是具备完备工事防护的“硬点目标”。针对美军的核打击计划,即使是以2对1的方式对苏联硬点目标进行覆盖也需要5400枚弹头。而美军此时的战略打击能力却与其目标有相当的差距:按双弹头覆盖一个目标的打击策略,即使是300枚最新型的民兵III也只能确保摧毁690个苏联于1970年前施工的硬点目标,或者以80%的概率摧毁345个于1974年后施工的硬点目标。
而总体上说,即使美军第一次打击实施中全部使用民兵III,面对苏联暂时领先美国的加固技术的发射阵地,其2200枚部署于中远程运载平台的核弹头库存,也只能支撑其对苏军早期型号的不到600个发射井的摧毁,或者以50%的概率瘫痪苏军460个后期施工的导弹发射井。美军此阶段在核力量报告中悲观的写道:实质上美军不具备有效摧毁苏联核打击能力的能力。
▲SS-18的发射井可抵御核弹近距离爆炸
相比于美军的力有未逮,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力量则要充沛的多。以1982年的苏军数据为例,6600余枚核弹头被部署在1100余枚中远程运载平台之上,其中针对美军硬点目标的SS-18 mod 4约310枚,SS-19、SS-20、SS-25共约800枚。
仅仅以SS-18 mod 4为例,每枚可携带10枚55万吨精度为200米内的分导式弹头,310枚SS-18 mod 4可携带3100枚核弹头,按照80%完成突防计算,即可按照2480枚弹头打击全部1000个美军发射井的方式以98%的摧毁概率完成打击任务。在核力量进攻端的能力失衡后美国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来维持双方战略层面的平衡。
▲“撒旦”(SS-18)出击
在冷战末期,虽然一系列协约削减了美苏双方的核力量规模,但是其核力量的发展远远没有因此而止步的迹象。美军针对性的加强了其洲际导弹发射井阵地,使其能够承载3500千克/平方厘米的爆炸压力,并且通过密集部署的形式来增强对于以多弹头反复覆盖战术的抵抗能力。
而苏军则通过发展机动发射平台来抵消美军于弹体和阵地设计上的领先地位,SS-24和SS-25(白杨)相继被开发出铁路机动型和公路机动型型号,双方新一轮的对抗由此形成。而正当双方通过机动发射平台和阵地加固技术、反导技术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核战略角逐时,又一位男人挺身而出彻底扭转了局面,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SS-24铁路机动弹道导弹
所幸,冷战时期的疯狂仅仅停留在美苏的核战争计划预案之中没有被实施。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目前的时代主题,人类为相互毁灭而制造的恐怖武器但愿能仅仅作为大国国家安全的一道最后的底牌,而永远不被投入人类之间的大规模互相*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