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并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赋予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内涵。当翠巧以旁观者身份出现在他人的婚礼场景时,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配合着翠巧沉重地挑水的画面,表达了她对自身处境的哀叹和忧伤。
通过赵季平对民歌的充分理解和创作,歌曲成为了影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力量,为影片的画面渲染、情节发展、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持。
歌曲第二次出现时,翠巧首次接触到外来的新思想,顾青的到来给她带来了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的新观念。她身处于一个有着固定规矩的农村社会。婆家的彩礼一部分已经用于过世的母亲的丧事,另一部分则用于给弟弟的订婚和娶亲。
在昏暗的灯光下,翠巧独自纺线劳作,伴随着节奏舒缓的歌曲,她内心的凄苦得到了诉说:“天上的沙鸽对对飞,不想我那个亲娘更想谁。川地里葫芦,山地里瓜,不想成亲我挨过打。”《女儿歌》随后进行了变化发展,在保持原有节奏形态的基础上,旋律转到上方四度调,推动着音乐情绪的发展,似乎也映射了翠巧内心期望和憧憬的上升。
歌曲第三次出现时,以简短形式再现。顾青的描述关于女子读书识字和婚姻自主的想法再次触动了翠巧的内心。随着《尿尿歌》和《镰刀、斧头、老镢头》的出现,影片色彩明亮起来,人物情绪活跃起来,命运似乎出现了转机,观众的期待也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