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第20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出也。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指事字,一说会意字。古字形从止,止下面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地方去。
原意为从此处出发,在这章中,“之”作为代词,当“它”讲。这里的“它”指的是学习。
者:别事词也。就是区别事物的词。象形字,原意为一种树名,即楮(chu)树,后被假借为助词后,表示树木时,加上“木”字,变成“楮”。
“者”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的词组,这种词语意为“……的人”,如“贤者”,“智者,”“行者”等。
“者”字用在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如《礼记》中的“昔者,吾舅死于虎。”
好:美也。会意字,甲骨文似一个半跪着的女子,抱着一个婴儿。
“好”的原意是指女子貌美,如“面容姣好”。由貌美延伸为“美”,“善”。如“花好月圆”。也引申为“交好”,“友好”。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好”读第四声时,表示喜欢,爱好。如“上天有好生之德。”
“好”也有“爱”的意思,如《论语》中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就是只有仁者懂得爱人、恨人。
乐:象形字。乐的甲骨文像一个带有架子的乐器,乐的原义就是乐器。由于演奏乐器能带来心情的愉悦,所以“乐”也指快乐,乐意等意。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对于学习,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