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文体架构
【考情分析】
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议论文是考场中最为常见的文体,它最能够体现考生的素材处理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写好议论文对于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
课下同学们以此为母板,加入议论文文体架构的各种技巧来完善该思维导图。
【文体特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的确立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旗帜,没有论点或论点含糊,论证也就失去方向,结果是不知所云。
1.论点的要求
(1)正确——不能偏离题目或所供材料的主旨。
(2)鲜明——有明确的褒贬立场。
(3)新颖——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4)唯一——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2.论点的提出
要使论点明确,就要观点立意准确,构思表达明确。中心论点应该用肯定判断句表述,或者用具有判断意味的陈述句表述。如:“诚实守信是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才是真实可靠的”“拒绝平庸方能有所作为”。不能使用问句,也不用短语。
论点的位置可在题目、开头、结尾或文中,最好放在开头,清楚明白。一旦确定论点,就要迅速入题,在200字以内将自己的观点亮明,这样可使阅卷老师在第一时间迅速直观地把握文章大意,对作文是否切题有一个总体印象。
(二)论据的组织
议论文的论点确立以后,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叫论据,只有举出足够的事实或说出正确的道理,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1.论据的类型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常把对典型论据的剖析和概括性论据的列举结合起来,从而使论据材料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具说服力。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是指为论证某个问题或者观点正确或错误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2.论据的要求
(1)正确——能紧扣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不能让论点和论据分离。若与论点无关,再生动的论据,也不能选用。
(2)真实——列举的事实、数据等要真实可靠,要经得起考验。要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只有论据确凿可靠,才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才能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3)典型——材料必须有代表性,有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使用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说”“张三李四说”“有人说”,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
(4)新颖——选用能打动人且一般人不太熟知的事例做论据,不要总选大家熟悉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新颖与陈旧是相对而言的,要使所摆的论据新鲜一点,可以从三方面考虑:①别人不常用的。②新近发生的。③旧论据新角度。
(5)概括——叙述论据时用较概括的语言,能把与论点有关的主要事例说清楚就行,不要对事例作详细叙述,尤其不能有细节描写,以免写成记叙文。
3.论据的使用
使用论据不是把论据简单地罗列在论点后面,而是要对论据进行分析,要把它和观点契合起来;作为论据的材料往往有多层内涵,要根据需要进行表述,即选好角度、侧重点;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要简洁,一般情况下只要说清事件的起因、主要过程和结果即可,有时还可以更加灵活。
(1)紧扣论点,合理剪裁
一则事实材料不是单一的信息体,而是诸多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写出切合不同立意的议论文。但有些学生在选用事实论据时往往习惯于照搬照抄,让其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结果自己选择的材料枝蔓丛生,无法和议论文的主题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此一来,文章不具备说服力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以立意为标尺、剪刀去丈量、裁剪事实材料,使之合乎行文要求,以实现其最大效力。
(原稿)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的麻木不仁,选择做一名文学斗士来医治国人的灵魂,他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
(改稿)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但他痛心疾首于国人麻木不仁的现实,认为医治国人的灵魂比医治国人的身体更重要,毅然弃医从文,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呼告,拯救了不少麻木不仁的心灵。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要依据现实来做出选择”。原稿事例侧重的是鲁迅先生本可以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他选择了文学。显然不能扣紧论点。
(2)多向并举,拓展广度
对一篇充实的议论文而言,事实论据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材料,但在构建的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实论据,而不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则可能使文章出现“材料单一,枯燥无味,偏狭不周,漏洞百出”的硬伤。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材料的特点,如从时间上分,有古代事例,也有近现代、当代事例;从地域上分,有本国的事例,也有外国的事例;从性质上分,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从范围上分,有点上的事例,也有面上的事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以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组织,或做到古今结合,或做到中外并举,或做到正反相映,或做到点面互补。如:
(古今结合)诸葛亮谨记刘备遗言,尽心辅佐刘禅。他明知敌强我弱,却义无反顾地六出祁山,最终病故于阵前。他本可以弃政治、诺言而去,在山林中逍遥,然而,道德告诉他,只有“鞠躬尽瘁”,方能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当代的一名公交车司机黄志全,也在用生命实践着道德。在心脏病复发之时,他忍着剧痛,刹车、靠边、打开车门。车安全了,乘客安全了,行人安全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中外并举)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英图书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价值?
(正反相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和郑思肖宁死不屈的气节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最终名垂青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厚颜无耻的慈禧竟然为了一己之私欲而不惜抛弃国家的尊严,倾全国之财物去讨好各帝国,所以留下骂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点面互补)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了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理力争,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尊严。
(3)挖掘材料,深入分析
许多学生在使用论据时,只知道罗列事例,像开中药铺一样,左抓一个事例,右捏一个事例,但每一个事例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无法将事实论据中的精神内涵彻底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写议论文,如同掘井,掘得越深,泉水越甜;如同登高,愈往高处,风景愈美。即使是同一个论据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述与技巧的问题,它更取决于作者强烈的责任意识及宽广的视野。运用论据时,如果视野广阔,精心选材,细心加工,用厚重的责任意识和时代意识去挖掘论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定能写出脱俗大气、酣畅淋漓的文章来。
(三)论证方法的运用
有了正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还须借助于一定的论证方法才能使论点得以阐明。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构成了不同的事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证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以便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论证论点,使论点的正确性得到全面、充分和深刻的证明。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事例论证法(例证法)、引用论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喻证法)、正反对照法(对比法)、类比论证法(类比法)等,详细内容见专题一学案三。
【典例分析】
“引”、“提”、“析”、“联”、“解”、“扣”
考向一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总)——本论(分)——结论(总)
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
“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模式图解]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70年来,中国人民秉承这种“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在为未来的人生,挥洒汗水、锤炼本领。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立意指导】 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考试。赶考精神是应对考验时所体现出来的奋进、奋斗、拼搏的精神。本文常规写法是开篇提出论点,中间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尾总结上文。但这种结构却又太过简单,可以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让论述更深刻一些,这就是采用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范文解读】
赶考精神铸辉煌
什么是赶考精神?“考”,代表了一个目标;“赶”,则体现了一种紧迫感,一种责任感。赶考精神就是面对即将来临的考验,勉力奋搏,超越自我,以昂扬的斗志与信心,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国人仍需继续发扬“赶考精神”,铸就新的辉煌。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赶考精神”能鞭策青年人挥洒汗水,锤炼本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古时赶考举子,大都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他们迎寒斗暑,焚膏继晷,饱读诗书,才得以金榜题名,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今日学子,哪一个不是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发扬赶考精神,才得以鲤鱼跃龙门,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灿烂的未来?搜狐总裁张朝阳上中学时正赶上恢复高考,他懂得,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埋头学习,迎接来之不易的高考检验。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也为他创立搜狐公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赶考精神”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使发展更有活力,使发展速度更快。就拿IT行业来说,芯片是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芯片自主研发和国产高端制造方面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外国的出口禁运让芯片人猛然觉醒。他们面对诸多困境,加大科研力度,刻苦攻关。他们懂得,不发扬赶考精神,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目前,我国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水平方面不断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相信不久的未来,他们交上的一定是一张合格的答卷。
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看,正是“赶考精神”使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底子起家,不断改革、前进。当年,*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人挺直脊梁,排除万难,积极应考。神舟系列飞船、蛟龙号潜艇、港珠澳大桥……,中国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从科技到艺术,中华面孔都逐渐在世人眼前熟悉起来。刚刚过去的七十周年华诞,雄赳赳气昂昂驶过长安街的东风导弹,英姿飒爽、步履如一的无数官兵,无不昭示了过往70年赶考的辉煌成就。
然而,赶考之途,征程尚远。*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这是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面对这个考题,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赶考”没有结束,“赶考”不会结束,要戒骄戒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孜孜不倦。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就可以一直朝前走,无往而不胜。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与信心,发扬“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