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美美美
麻城/樱子
从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我一直不敢谈语文怎样怎样美。
但每次上课,我总是以讲台为天地,以语文为船浆。在浩瀚丰富的文学海洋里,带领学生咀嚼一本本的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欣赏一个个汉字和词语的生动有趣;阅读一篇篇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佳作。
感受至真至纯的亲情美、人性美;品味至善至柔的精神美、境界美;探讨富于启迪的思想美、哲理美;领略山川的风光美、形态美……
- 语文的情感之美。
情者文之经,好的作品是为情而造文的。即以情成体,以情感人。
语文教材中象这样的好文章比比皆是。
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就真实地记录了母爱,由合欢树想到母亲,由母亲想到热爱生命的忧伤。其情真,其意深,因此浸润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儿子心灵的慰藉,是母爱的象征。
土尔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父亲的手提箱》,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父亲对儿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因为父亲从不象普通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从不约束儿子的自由,永远尊重儿子的选择,并且鼓励儿子说“就等着拿诺贝尔奖吧”。真到儿子拿诺贝尔奖时,父亲己与世长辞四年之久。其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令读者沉浸其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当然课本中像这样感人至深的还有老舍的《我的母亲》,莫言的《卖白菜》,阿米琪斯的《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汪曾祺的《金大力》,长篇报告文学《种子钟杨》等。
爱情是人类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
舒婷的《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表现了诗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奉献出一切的炽热情怀。
《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是一堂成功的中学生“爱情教育”课,让学生懂得了西方情人节的来历,了解了中国的情人节及传统的民族文化。
《永远的蝴蝶》以言简意丰的语言叙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即将成为准新娘的樱子在下雨天突遭车祸,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沉重而富浪漫色彩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绝望和伤心。
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尔,一篇《在桥边》描写了暗恋的美好,“我”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我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坚守。
《诗经》中的《静女》,男子热烈纯朴的恋情让人懂得茅荑虽是野草,但因是心爱人所送,所以格外美丽,大概是爱屋及乌吧。
柳永的《雨霖铃》将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动人。
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民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对学生说:“拿出你的真心,付出你的热情,拥抱我们的汉语,因为这是爱国精神在我们身上最好的体现。”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提醒我们再大的风雨我们见过,再苦的逆境我们熬过。就是民族的气节、泱泱的气节,从来没变过。
《洛阳诗䪨》以洛阳的“古、美、绝、奇”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词激情高亢,催人奋进。中国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欢声笑语像画面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并激励年青的学子,加油!加油干!
- 语文的精神之美。
罗曼·罗兰说:“精神就是光明,精神如栖身于岩岸边的海鸟,在等候冲天而飞的时刻。”
巴尔扎克说:“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
语文的精神是什么?是心中有绿洲,世界就不尽是沙漠。
日本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传达出的是身处逆境的母子三人咬紧牙关,互相激励,渡过艰难岁月迎来成功的坚定不屈的信念和暖暖的的温情。
孙犁的《荷花淀》塑造出白洋淀地区一批农村妇女的勤劳勇敢坚贞乐观的性格。
军旅作家兰晓龙的长篇小说《士兵突击》告诉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王雅君的《隐形的翅膀》塑造了不屈于挫折,满怀希望,携着梦想,不断追求的自强不息的青年形象。
《将进酒》显示了李白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
《赤壁赋》反映了被贬到黄州的苏轼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读书人是幸福人》告诉我们读书不仅是知识的增广,更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号召我们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知难而上,锲而不舍。要有勇气,有志气。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寻找到的这些人文精神,可以看作是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旅游,从而引领学生去演绎自己精彩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