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屋墙根还摆着长短不一的大刀、长矛、棍等武器,锋利的枪头扎着红缨,地上放着6根长枪杆。一般枪杆长3米,有的长4米(一丈二)。
关师傅指着靠墙的两根颜色稍暗的长枪杆说:“别看这两根枪杆不起眼,可是从康熙年间传下来的。因为枪头锋利,怕伤着人,把枪头卸下来了。”
因为寺庄是杨家枪传承的地方,杨家后人也时常来拜访。
据关师傅说,杨家后代现在有三支。
云南有一支,是杨延昭在南方打仗时,娶了当地一个姑娘,生有儿子;开封有一支,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的后代;山西代州也有一支,是杨业第13代孙杨友和杨山的后人,当时杨友镇守代州,无意间发现一只梅花鹿,追赶之下发现一个村庄山清水秀,就在此安家,村名后来改成鹿蹄涧。
这三支杨家后人都有联系,经常相互走动。
杨延昭为报恩将杨家枪传到寺庄
那么,杨家枪为什么会在这里传承?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的。北宋时寺庄北不远就是古黄河,黄河故道遗迹至今犹存。古黄河是宋辽两国的分界线,黄河以北属辽国。
宋辽两国经常打仗,寺庄就是两军对垒的前线。因此寺庄一带有许多战争遗迹。
关师傅说寺庄一带有宋军摆的迷魂阵,是从当年的大名城附近摆到这边的。他小时候就听说过,并且一到那个地方就会迷路。
那里的路和土地的方向都是斜的,关师傅认为这更证实了迷魂阵确实是存在的。
左上马台内侧雕饰
但这些跟杨家枪传承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杨延昭作为北宋名将,宋辽交战他可是主帅。
宋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国30万大军南侵,杨延昭带兵把辽军打得落花流水,一直打到辽国境内。
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朝廷却下令让他班师回朝。主要是因为宋真宗是个胆小鬼,他怕辽国日后再卷土报复。
杨延昭郁闷得不行,只能回去,不然就是抗旨。
五内俱焚之下,他无奈地踏上了归程。一路上餐风号饥,劳累加上冬季严寒,他就病了,感冒加瘟疫,当时叫卸甲风。杨延昭勉强支撑过了黄河,走到河滩,头重脚轻,栽下马来。
他的手下打听得离此不远的寺庄有个名医,就急忙把杨延昭送到寺庄诊治。
这一段《南乐县志》有记载。北宋年间,三关元帅杨景(杨延昭)与北辽交战,马脱缰南下,杨景患卸甲风病,倒在黄河南岸(当时黄河在寺庄北)。
昌乐察院
寺庄这位名医叫袁代,经过他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杨延昭基本痊愈了。
然而,当年腊月,宋真宗在今濮阳跟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规定大宋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为界。
本来是打了胜仗,却签订了屈辱条约,还划了一块地给人家。杨延昭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火冒三丈。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这是奇耻大辱,杨延昭越想越气,生生把自己又气病了。只好继续在寺庄治疗,他也不想回京城(汴梁),一住就是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