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便是医疗站里的医生,医疗站设立在社区街道内,直接对当地居民负责。80年代,一名家庭医生,平均要负责600-700名居民,不仅要治疗病症,还要负责宣讲卫生知识,防控疾病。家庭医生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为每个家庭建立档案,方便长期跟进。
而每30-50个医疗站附近,则会设立一个综合门诊部。因此,家庭医生制本质上是对初级医疗单位的补充。家庭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再根据情况送往综合门诊部。如果初级医疗单位无法解决问题,便会向中级与高级医疗单位汇报,层层递进,秩序分明。
古巴政府有严格规定,无论是医疗站,还是综合门诊部,接诊医生都应当毕业于医科大学。唯有如此,患者的生命安危才能得到保障。
现如今,古巴的医疗水平,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向国外出口高水平药物与医疗器械,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外交”。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先天条件不足的古巴,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
为何如此?古巴医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完善的法律体系息息相关。
古巴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民享有获得医疗保健和护理的权利。换言之,免费医疗被写入了法律,具有神圣性,无论政府怎样变化,谁当家掌权,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根据该项原则,古巴各级行政单位,都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运行与监管医疗体系,保障公民权益。宪法为全民免费医疗提供了最有力的法律支撑,任凭风云变幻,国内外局势如何动荡不安,这都是不可更改的“铁律”。
上世纪90年代末,古巴深陷危机,面临着苏东剧变与美国封锁的双重打击。即便如此,政府也坚持遵照法律,推行免费医疗。正是因为有宪法“撑腰”,才给了政府不可撼动的底气。
另外,在财政方面,古巴也有自己的“妙招”。
可以明确的是,免费医疗相当于古巴最基本的国策,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哪怕预算有限,财政也会率先向医疗领域倾斜。苏东剧变发生后,古巴经济遭遇重创。
1989年,全国医疗投资约为2.27亿美元,到了1993年,该数字*至0.56亿美元。即便如此,古巴政府也没有关闭任何一家医院,可见对医疗系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