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没完没了》(1999)
一连串堪称创造奇迹的举动,把他送上了知名导演的宝座。
如此成就下,他受邀参加中影集团的内部会,分享成功经验。台下齐刷刷坐着谢飞、于蓝、韩三平等圈内前辈和文艺精英。
众人用各种目光打量着这位新秀,好奇、欣赏、审视、批判、质疑......冯小刚不动声色,一一接住。
春风得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面。离开舞台中心,镜头继续跟拍他的日常。母亲患病瘫痪,他得定期去探望。
病床上,老人一见他来,不停抹泪。冯小刚的姐姐在一旁照料,念叨着自己单位效益不景气,托他在剧组找个工作,说着说着,也哭了起来。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冯小刚点燃一支烟,劝解她道,“我把家里人都弄到剧组去了,让人家怎么说呀......咱别弄得沾亲带故的一大堆人。”
这些场景和交流,每个为生计奔忙的普通人都再熟悉不过。人们惊讶地发现,光彩夺目的大导演,也是困在生活琐碎里的各种角色。
实际上,也正是这种接地气,构成了“小市民”冯小刚最初的生命底色。
电影《甲方乙方》(1997)
1958年,冯小刚出生在北京西城区的东冠英胡同里。生在京城、长在胡同的冯小刚,是地地道道的京片子。
但在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所谓京圈的优越感。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的家庭。冯小刚的父亲曾是名大学老师,母亲是新华印刷厂的保健大夫,两人性格合不拢,在冯小刚很小时就离婚了。
之后,母亲带着一对儿女搬进厂里的宿舍,独自拉扯孩子长大,生活很困窘。
冯小刚和院子里的伙伴们虽玩得亲近,但因为是“没爹的孩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个”,“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年幼的冯小刚,对人情冷暖已深有体会。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没多少选择的空间,听说入伍后有津贴,果断进了部队。从小喜欢画画的他,成了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一名文艺兵。3年后,他因表现优异被提为小干部,又过3年,遇上部队精简,他接到转业通知。
同一批转业的战友们,大多被分到了公检法,只有冯小刚一人,因为没有大学学历,被分到“犄角旮旯”的西直门粮仓,还被周围人嘲为“西粮太守”。他抹不开面子,没去就任,转而找了份北京城建开发公司的工作。
只是,他一边干着活,一边还是放不下心里的文艺梦,想着总有一天要进入梦想的电影行业,去画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