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这种离别与惋惜,在许多青春题材电影中都有所展现,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黎维娟为了过上富太太的生活,果断抛弃家乡的恋人;陈孝正放弃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郑微,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对爱情的表达,大都遵循着从第一次见面就互相心动,到之后相互产生好感并告白,再到建立确定的恋爱关系,最后以分手结束恋爱的过程。
电影《何以笙箫默》中,女主赵默笙主动表白法学生何以琛,何以琛从起初排斥到接受,再到最终两人因为现实原因被迫分手。
电影《万物生长》《左耳》《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许多青春题材电影,都遵循着这一模式,选择以分手作为校园爱情故事的结束,这确实是近几年青春题材电影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校园爱情在青春题材电影中往往以分手告终,这是现实生活中校园爱情的必然结果,校园是青春主体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但提供学习环境却是校园最主要的目的。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由于其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波动和未知,因此将爱情视为影响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
因而,学生时期的情感走向是个未知数,教师和父母的反对以及学生群体自身心理、情感的复杂,是校园爱情能否获得成功重要因素。
这样的情节构建,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核,其首要之处在于对校园时期青春主体错综复杂的心理及情感状态进行了精准的描绘,比如《匆匆那年》中陈寻显然很喜欢方茴,却也因为对音乐有着相同的爱好而接近沈晓棠。
随后与方茴分手,片中的主人公是现实校园中男学生的缩影,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不是很清晰,有时往往无法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中辨别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