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于十多年前的读书感悟,以下是原文)
《平凡的世界》分上中下三册,看完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片惆怅,甚至一句话也不想说,但又仿佛有鲠在喉,不吐不快……
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局?唉,其实仔细一想,这样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啊……生活,总是不能尽如人意! 生活,就是充满了无奈和不满意。这或许是我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觉得无比惆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知不觉想到了刘心武在《红楼望月》中的一句话:人是历史的人质。
孙少安哪怕有再大的能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怎么折腾都不能带来丝毫的改变。他明明知道不管自己再怎么辛苦、再怎么拼命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却还不得不去过那样一种悲哀的生活,被困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贫困的阴影。
我有时会怀疑,一个人的生活,真的可以由他自己选择吗?
就算后来,孙少安翻身富起来了,可是,那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吗?他同样得为了生活奔波辛劳,他同样得面对各种困难重重的挑战。在作品快结束的时候,他作为小有成就的农民企业家、砖厂的老板,为双水村捐了一座小学,可谓扬眉吐气,然而他挚爱的妻子却被查出癌症……唉,生活啊~怎能不叫人叹息、怎能不叫人心酸、怎能不叫人唏嘘啊……也许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孙少平,就算他凭着一腔的热血和本事独自去大城市闯荡,终于获得了城市户口,由农民翻身当上了工人,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还得到了一份甜美的爱情,但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矿工的生活——又苦又累、又脏又危险、渺小而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他每天在煤堆里摸爬滚打,亲身体味着生活的艰辛,亲眼看着自己与心爱的人那无法跨越的距离。虽然少平他满意自己那样的生活,因为他本人心态好、懂知足,但那何尝又不是一种无奈。而且到最后,田晓霞殉职,王世才去世,金秀表白.....而他却不得不背负责任、独自忍受一切痛苦,走下去,因为生活不会为任何一个人而停留,不管你遭遇了怎样悲惨的天灾人祸,亦或是正在享受怎样的纸醉金迷,生活只管冷漠地继续向前走。是的,这就是生活。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这里谈一点个人关于晓霞殉职的看法。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也许是对孙少平最好的结果。因为,尽管两人如此相爱,但是,两人之间的鸿沟是永远无法逾越的,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晓霞出身于干部之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干部与农民有着天壤之别,就算少平后来有了城镇户口,但一个矿工小子和一名省报的女记者,两者的差别也是巨大的,所以我觉得,就算田晓霞活下来了,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也将以悲剧收场,也许那时竟会比晓霞的离世更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此仅为个人浅见。但不管怎么说,也许晓霞的离世对少平而言可以算作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但对于晓霞的家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上反映出“生活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这一核心主题。
然而路遥先生现展现给我们的不只是生活那令人无奈的、变化无常的、甚至是残酷的一面,还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温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比如少安与秀莲平淡而幸福的爱情,比如孙玉厚老夫妇为儿女操心担忧的那令人深深感动的父母心,比如王世才一家对待少平的那一份热情,比如少平对于侯玉英的舍身相救,比如田润生对郝红梅的一片深情,比如少平对于被包工头欺辱的小女孩的拔刀相助,比如少平和少安的血浓于水的兄弟情,比如王满银最后的改邪归正,等等等等。所以我才会说:这就是生活,充满了无奈,但是,却还是那么让人热爱。
也许很多人最初都是这么想的吧:我可不是一般的人!我一定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来!但最后,大部分人,随着年岁渐长,随着岁月打磨,都默默归于平庸了。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并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平庸,有时候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青春年少之时。
孙少平、少安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那么努力地奋斗,那么积极地生活,哪怕奋斗之后得到的不是最好、最想要的结果。没有人会看不起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的人——对于渴望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生活,并踏踏实实为之付诸行动的人,人们的心里一向是充满尊敬的。
为什么我看完这部书之后那么惆怅?除了上面说的原因之外,我想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很多时候,我可以从孙少平身上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我没有他那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之所以觉得我们相像,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从乡下到大城市这一点来说的。
书本上描写他初进黄原城的那一段情景,简直就可以说就是我自己内心的独白,我初入大城市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恐惧,一样被刻骨铭心的陌生感、渺小感和无助感所淹没。所以读他的心情、读他的故事、读他的打拼、读他的坚强对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鼓励,然而,惆怅感始终挥之不去却是因为:就算他那样拼命地努力,他的命运却还是那个样子。难道真正圆满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在书中人物里,唯一留给读者希望的就是孙兰香了吧。孙少安虽然终于熬到了扬眉吐气之日,可是爱妻秀莲却得了不治之症;孙少平虽然终于当上了工人,但却是做牛做马的煤矿工人,但既然他心甘情愿也就算了,可偏偏他心爱的晓霞又被洪水带走了;当然牵连到的田晓霞的家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田福军虽然当了大官,可是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大概是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徐老汉的老黑猫死了,心爱的孙女也没了;田润叶的婚姻不幸,后来总算好点了可代价却是李向前的腿断了;金波的令人心碎的初恋一去不复返了;金富和他爹妈都坐牢去了;田福堂病得不成样子了;武惠良和杜丽丽离婚了……整部书里几乎找不出哪个人是善始善终的,总是在找到希望的时候被生活狠狠地敲下当头一棒,总是在幸福触手可及的时候变得一无所有,总是这样聚聚散散、离离合合,总是这样变化无常、充满无奈。生活是如此真实地被展现在我们眼前,就是因为太真实,所以才让人觉得那么惆怅!
生活啊!就是这样无常!就是这样无奈!就是这样令人惆怅!
在读书的时候,我完全和人物融为了一体,随着他们高兴而高兴,跟着他们悲伤而悲伤。他们难道不是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吗?他们的故事难道不精彩吗?
可是——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活在这平凡的世界上。除了他们自己和少数几个与他们有关的人,有谁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有谁会关心他们的死活?就像田二、金俊斌他们,悄悄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什么响动也没留下;就像少平他们工作的大牙湾煤矿,当这个世界万家灯火的时候,有谁会记起这璀璨的灯火是由一群渺小而平凡的、留着血汗的矿工们所带来的,就连王世才班长为救安锁子而牺牲,整个煤矿的作业也未曾为之而停下哪怕一分一秒!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是一幅多彩的画卷。是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田晓霞、田福军、秀莲这些比较主要的角色,还是孙玉厚、孙玉亭两兄弟、金秀、兰花、郝红梅、侯玉英呀他们这些普通的小角色,甚至是王满银、金富、王彩娥这些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小角色,谁能说他们的人生不饱满呢?
可是——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不管他们的人生怎么样,平凡终究是平凡。而我们,我们和他们一样,我们也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人,之所以惆怅,是因为我们也一样……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轻轻地去,什么也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无声无息地存在,无声无息地消失......
不管一个人再怎么奋斗,逃不过一个“时代背景的限制”;不管一个人的梦想多么美好,斗不过一个“残酷的的现实”;不管一个人再怎么精明能干,拼不过一个“人算不如天算”;不管一个人的生活再怎样真实动人,敌不过一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就是生活,充满了无奈,但是,却还是那么让人热爱。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活说不上是悲剧,有时说不定还是小小的喜剧,但我们还是得承认苦多乐少、离多聚少吧。
但是不管怎么样,生活在继续。就算知道也许不能改变什么,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奋斗,勇敢地向前走下去,这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些悲壮。也许,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们的生活,本来就多多少少有些悲壮的意味吧。
以下还有一些引起我惆怅的小原因,嗯,想起来多少就写多少吧。
震撼我心灵的有一处描写,是在黄原城电影院门口田晓霞偶遇孙少平时的情景,记得作者这样说,田晓霞在那天遇到孙少平之前从来不曾意识到这世界上还有跟她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同龄人。之前我在高中遇到外教的时候,曾经朦朦胧胧地有过类似的感觉,但那时还太小,搞不太明白。直到我来到大城市读书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原来这世界上,也有着我的同龄人在过着一种与我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瞬间觉得自己很像井底之蛙。总之,我们和她们不是同一个圈子的人(或者说,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我们无法理解她们,也无法融入她们,我相信,她们也无法理解我们,无法融入我们。大城市是属于她们的地方,是属于她们的世界,她们在这里如鱼得水,而我在这里的情形,就如同一只离群的孤雁……正因为如此,对于少平进黄原城那一段,我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共鸣。
果然这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人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无法决定的出身(出生)、无法选择的命运、无法选择的生活,有些事真的是命中注定吧。
但是路遥先生马上借孙少平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原文记不清了,只是大意):不要因为你过的生活比别人艰辛就去抱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安于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行了。(当然他的原文比我说的精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