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鸿源老爷子,是上海无障碍电影发起人之一。
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
他为电影写过300w字的解说词,用他仅存的0.02的视力和一台可以读屏的电脑(视觉障碍者专用)。
一部电影“啃”上百遍,一篇解说词2~3万字。
那些盲人影迷们被他养的胃口“刁钻”。
看过国内的片子,他们还想知道国外的片子都演些什么;
看过太多老片子,他们还想跟普通人一样坐在电影院里看新上映的电影。
蒋泓源老先生用读屏软件辅助自己写稿子
过分吗?
蒋泓源说:“不过分,他们将看电影做为一种做人的尊严的体现。”
他们已经肉体残疾了,不能再让他们精神上不健全。
所以,老先生这几年经常起早贪黑的写稿子。
就为了赶在电影院的电影下映之前,让盲人影迷们能像正常人一样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后来,他还将录音稿和电影放在一起刻录成光盘,为盲人放映。
因为他也是视觉障碍者,所以他懂。
电影于这些人而言不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连接了他们无光生活与正常世界的桥梁。
“看”电影让他们的人生多了一种存在的意义。
前路不再漫漫
国内的无障碍观影从2009年发展到现在虽然已经11年了,却依然前路漫漫。
知道的人少,会做的人更少。
截止到目前,国内也仅仅有上海北京成都等几个城市,尝试过建设无障碍电影院或者进行了有限的无障碍电影放映。
就这一点而言,别的国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他们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电影产业体系。
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视障人群完全可以像正常群体一样买票进任何一家影院“看”电影,只需要一个同步无障碍耳机,不影响其他观众观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