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说方言,还得穿红袄绿头巾
新千年后,在电影中使用方言的现象更为普遍。姜文的《鬼子来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在一系列电影的影响下,在电影中使用方言,不足为奇。
有研究者对电影方言的使用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了1949~2009年间的99部方言电影后,研究者发现,在电影中使用最多的方言依次是四川、陕西、上海、山西和河南,一部电影最多使用了11种方言(《熊猫大侠》)。
讲粤语,有时候是因为演员真的学不会普通话hhh
抛开演员确实学不会普通话不说,导演为什么要在电影里用方言,甚至全程方言?东北师范大学的田建华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人类对家园的眷恋与怀念。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共6500种语言(2010年的数据),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就我国而言,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许多方言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电影中用方言,不可谓不是一种眷恋和怀念,尤其是在外地时听到家乡话,简直要两眼泪汪汪。
其次,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了方言电影“合法身份”。2000年,我国出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地方可以使用方言”,电影创作者的束缚减少了许多。
最后,纪实美学的流行。所谓纪实美学电影,一般有以下特征:导演不流露主观情感,以旁观者视角出现;淡矛盾冲突;重视日常琐碎生活,甚至边缘、底层人群生活的展现;重视电影的真实性。
巧合的是,目前以贾樟柯等人为代表的导演,强调的就是从生活出发,方言无疑为此增色不少。真要说,《爱情神话》也算纪实美学的范畴,没有科幻、修仙,就是简单、平淡的上海生活,导演和演员用上海话也就可以理解了。
美食纪录片就是纪实美学的一种,《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等里面都出现过大量方言,使内容更加真实
邵益辉对此事也做了回应,她表示,自己在写台词的时候只会想这个角色的身份、性格、习惯,而非角色是哪里人。而且,邵益辉本人也不会讲上海话,她都是用普通话写的剧本,再“翻译”成上海话。
用邵益辉的话来说,剧本更重要的是人物和故事,方言只是刷在上面的漆。
让角色亮起来,情节生动起来,用用方言没什么不可。
被方言电影冒犯
可能是因为觉得被“排挤”了
既然在电影里使用方言很正常,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不爽呢?
一句话概括,能不能听懂是关键。
以《武林外传》为例,剧中许多人物说的都是方言,但重点是,每一句都听得懂。这一点,北方方言更有优势,尤其是东北话,好懂到能病毒性传播,一句“瞅你咋滴”几乎人人都会。
南方方言就不一样了,在某些地区,别说跨省了,换个村子可能就听不懂了。上海话没这么难懂,但对于完全不懂上海话的人来说,依然是个挑战,此时被迫全程分心去看字幕,会导致自己无法沉浸到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