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影评都看不懂
而且,在“只有一小部分人懂”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产生“被排挤”的感觉:懂这种语言的是一个群体,不懂的人被这个群体排外了。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知觉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然后对内群体更加偏爱,对外群体(及其中的人)则会排斥。也就是说,觉得被上海话电影冒犯的人,实际上是将自己和懂上海话的人知觉成了两个群体,对对方产生了排斥。
而且,相比于全程使用方言,在电影中偶尔使用方言更不容易激发这种知觉偏见,观众更能理解偶尔使用方言是角色、情节需求。
那同样是听不懂,为什么人们可以接受甚至追捧外语原声电影呢?
这是因为,在认为外群体优于自己的情况下,人们不仅会产生内群体偏爱,也会产生外群体偏爱。可以简单理解为慕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lark的洋娃娃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他让黑人儿童在白人洋娃娃和黑人洋娃娃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在知道自己种族的前提下,黑人小孩更多选择白人洋娃娃,并且认为白人洋娃娃更好。
换到电影上就是,人们觉得欧美(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优于我国的电影,甚至觉得港台片优于大陆片,所以不会反感原声电影,反而以看原版为傲。
再者,让歪果仁说字正腔圆的中文,违和感特别强,反而不利于观众沉浸到电影里。(更别提有的配音十分诡异了……)像很多日本电影或动画片,因为长相差异不大,流传更广的就是翻译版。
皮卡丘其实是日本籍
再说回《爱情神话》,只能说全程使用上海话确实让电影更有特色,也确实阻拦了一部分人的观影脚步(口碑好,但票房并没有大爆,且观影人群也很有意思:截至12月30日7时30分,电影票房突破1亿元,其中上海约占总票房的1/4)。
但无论如何,可以说《爱情神话》小众,攻击导演甚至演员则大可不必。
好的故事,是可以超越语言的。
而且,都是自己人嘛。
[1]陈世平, & 崔鑫. (2015). 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看内外群体偏爱的发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
[1]田建华. (2010). 中国电影方言应用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东北师范大学).
[1]郑泽坤. (2020). 基于地域文化的电影方言运用策略. 中国文艺家(10).
[1]邵滢. (2005). 声音的意义:从方言电影说起. 当代文坛(6), 58-61.
[1]朱定峰. (2007). 方言:塑造电影人物形象的有效工具. 电影文学(14), 1.
[1]孙振杰, & 卓俊科. (2006). 方言对电影的价值. 电影评介(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