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桥,多么好听的名字。
金水桥分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外金水桥在天安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前面,共7座,为三孔拱券式,南临天安门广场,北倚天安门城楼。内金水桥是在午门之内,位于太和门前广场。广场南部自西向东如弓形的金水河上,并排横跨着的五座单孔拱券式石桥就是内金水桥。
金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修建承天门(今天安门)时,同时在门前的金水河上建3座石桥。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承天门,同时改建3座石桥为5座石拱桥。后世又有多次重修,据称,现在的金水桥呈现的基本是清康熙二十九年重建后的样貌。
在古代皇权社会,从金水桥的使用对象、建制和装饰上,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外金水桥的七座桥中间的桥称为“御路桥”,仅供皇帝专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不仅路面最宽阔,望柱也最精美,为蟠龙雕花柱;“御路桥”两旁是“王公桥”,桥面略为窄小,栏板的石柱上雕刻着荷花,只允许宗室亲王行走;再远的两座分别是“品级桥”,允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至于在太庙(现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现称中山公园)门前的称为“公生桥”,则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
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正中的一座御路桥仅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
内金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