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遗尿症,是不是有家族史
2、继发性遗尿症:孩子具有全身性或泌尿系、糖尿病、尿崩症、智力低下或神经精神创伤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一种继发性遗尿现象。继发性遗尿症发病率相对比较少,因为毕竟大多数孩子是健康的。
正常孩子3岁时已经能够自我控制排尿,但是如果孩子在了4~5岁时,还是在夜间出现遗尿现象,而且每周至少出现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我们就考虑继发性遗尿症(或晚发性遗尿症)。
继发性遗尿症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器质性病变,一般孩子具有不分白天夜晚、床上床下、清醒不清醒状态均可发生遗尿的特点。因此,此病一定要先治原发的疾病如泌尿系、内分泌等,再通过行为习惯和心理干预综合性治疗,才能有效,否则,对孩子生长发育无疑是重大损害。
那么继发性遗尿有哪些发病原因呢?
▶ 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影响,造成孩子的一种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等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使孩子改变原有的排尿习惯而遗尿的现象。
▶ 泌尿系器质性疾病引起: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会阴感染尿路结石或梗阻;泌尿道畸形及尿道创伤等泌尿系病变。
▶ 内分泌疾病引起:糖尿病及尿崩症等。
继发性遗尿症,别训孩子
三、小儿遗尿症是怎么进行诊断的?怎么区别孩子是尿床还是遗尿呢?首先,小儿遗尿症是有诊断条件滴,我们不能想当然把孩子偶然的“尿床”当成遗尿症,而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及发育。
也不能对孩子经常性“尿床”熟视无睹,错误的以为长大了就好喽,因为,这对孩子的精神行为、心理及自信心影响较大,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也带来影响,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3岁以后出现经常性“尿床”,而且不容易被叫醒时,建议家长对照病史和症状,到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的确定治疗方案。
根据2006年国家儿童尿控会议对遗尿症诊断:
▶年龄4~5岁,睡眠状态,不能自我觉醒的将尿液排在床上,家长就要考虑原发性遗尿症,一般有家族史。
▶年龄≥5岁,每周遗尿≥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考虑继发性遗尿症。
▶年龄<10岁,每月遗尿≥2次;或年龄≥10岁,每月遗尿1次,连续3个月,考虑继发性遗尿症。
▶出生以后,发生遗尿病史,没有连续6个月不尿床期,每次尿量多至将床单浸透;
▶白天时有情绪失控、急迫综合征和排尿强迫症。
▶其他全身疾病史:尿路感染、尿道畸形、糖尿病、尿崩症及精神行为异常问题。
这是遗尿症的诊断依据,当然,如果我们去医院,医生就会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膀胱尿道造影、泌尿系B超、X线检查看有没有隐形脊柱裂、做血糖、尿的检验等,可以明确器质性疾病。其实,遗尿症的诊断并不难。难的是长期的干预和治疗。
诊断依据:5岁了,每月都尿床
四、那么小儿遗尿症能不能治好呢?怎么个治法?(重点)答案是:可以治滴。只是家长要有耐心哟,因为这个病主要在家庭中的干预和培养。尤其是继发性遗尿症首先是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时需要对孩子心理上的辅导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感到自卑、孤独、羞愧、胆怯、焦虑、叛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行为和心理异常问题。
1、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是预防孩子遗尿症的基础
▶ 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爱卫生的习惯;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改变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不熬夜、不睡懒觉;白天应避免剧烈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哭泣或嬉笑,以防孩子夜间深度睡眠不易叫醒。
▶ 掌握孩子每次尿床的时间,定时(最好上闹铃)把孩子叫醒起床小便,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引导起床上卫生间,把尿排干净。
▶ 每晚孩子睡觉前,亲自领着孩子(小时候)或督促孩子去解手,以便排空膀胱,延长夜间排尿间期。
▶ 一旦发现孩子“尿床”,爸爸妈妈不要责怪、责罚、埋怨,要给孩子体贴、安慰和教育,经常鼓励孩子能够通过努力自己可以解决,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除孩子害羞、害怕、焦虑甚至恐慌心理,因为孩子非常单纯,有自尊心。
▶ 家长主动查找尿床的原因,有没有家族史,孩子有没有其他身体不适,比如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有没有口渴、乏力等感觉,掌握了基本情况,以便及时去医院看病,给医生提供可靠的信息。
其实,第一条说了5点,就是生活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长期坚持不懈的、耐心的给孩子培养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对孩子一生影响都很大,做好了将一劳永逸。按时睡觉起床
2、坚持给孩子进行科学的行为干预和技巧训练
▶排尿时采取中断排尿技巧训练:
方法是: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训练排尿能力,在每次排尿的中间试着中断排尿,然后默数从1~10个数字,最后把尿排完,这样坚持训练到孩子能自己憋尿为止。形成“排尿-停尿(默数10个数)-再排尿”这样一个节奏,目的是训练孩子的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