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拖延症”的孩子
背后都站着一对“越界”的父母
超话#孩子拖延怎么办#中,有不少父母吐槽。
有人说:我把早饭做好,衣服找好,书包收拾好,可女儿还是迟迟不出门;
有人说:我够严厉了,就差拿鞭子打了,可儿子还是什么事也赶不到前面;
还有人说:我凡事顺着他,可结果呢,穿衣服要20分钟,写作业要磨蹭半小时……
乍一看,似乎无论怎么做,都管不好这些“拖延症”小孩。
但评论区一位教育咨询师的话,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
他说:每个磨蹭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越界的父母。
要么凡事代劳,侵占孩子的独立空间;要么太过苛刻,标准提得太高;要么过于纵容,让孩子随心所欲。
是啊,你把事都做了,孩子当然可以不着急;你要求那么多,他就随便敷衍了事;你从不立规矩,孩子自然没有紧迫感。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当父母事无巨细,孩子就缺少独立做事、锻炼能力的机会,于是变得懒惰、依赖、被动。
在他们的意识里,反正有爸妈兜底,做好与做不好,结果都一样。
一旦丧失主动性,孩子做什么事,都会不紧不慢。
他们不怕耽误事,不怕来不及,反而看着父母急得跳脚,觉得好玩有意思。
教育家卢梭有个观点:
“在早期教育上,不仅不应争取时间,还必须把时间白白放过去。”
他的意思并非浪费时间,而是提醒家长,把时间还给孩子。
别越界到孩子的世界,替他办事,替他定要求,替他承担后果。
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
生活是自己的,拖延磨蹭,耽误的是他自己。
看不惯孩子拖延
千万别只是催催催
曾经的我,像个复读机一样,在孩子耳边不断地催催催。
后来,我从书上学到了几点方法,才明白,催促压根没用。
如果你家孩子也拖延,不妨看看下面这5大黄金法则。
①不做代劳的父母,让孩子学会负责。
美国一所中学规定:不允许家长帮孩子把忘在家里的午餐、课本、作业、运动鞋等物品带到学校。
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性,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
做父母的,得有点“狠心”。
饭来不及吃就饿一次肚子;迟到了就受一次批评,写不完作业就让他着急一次……
放手让孩子支配时间,也让他们承担后果,孩子才能学会自我管理。
②改变沟通方式,把“你快点”改成“我希望”。
研究发现,孩子在6岁以前,的确欠缺时间观念。
所以,父母要刻意制造一点紧迫感。
但如果只是不停地说“你快点”,会让孩子紧张、厌烦、对抗。
换个说法,变成正向鼓励,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孩子,如果能准点出门,你就太棒了。”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按时完成作业的。”
“你今天比昨天快了三分钟,进步很大。”
……
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再帮孩子找准他的节奏。
③细化目标、清晰计划、精准行动
心理学上,有个 “定位速效实验”。
心理学家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前往10公里外的村庄。
第一组学生,不知道村庄在哪里,没走两公里,就开始叫苦,几乎所有人都半途而废;
第二组学生,被告知目的地在10公里外。但他们没有路标指引,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第三组学生,不仅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一路还有路牌引导,结果顺利抵达目的地。
这个实验,显现出目标和规划对孩子行为的意义。
做事前,告诉孩子明确的目标,为他们制定清晰的计划,孩子才能有精准的行动。
④降低要求,别让孩子因害怕而拖延。
心理咨询师钱志亮发现,很多孩子拖延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被父母指责。
也就是说,孩子在用磨蹭来逃避那些他完不成的任务。
有些事父母要求过高,又不得不做,孩子们只能拖一分钟是一分钟。
心理学上,有个“蔡格尼克效应”。
意思是: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任务,会比已处理完成的任务印象深刻得多。
别看孩子磨蹭,他们会时刻惦记着那些未完事项。
一旦积攒的事多了,他们便没了头绪,做什么也无法专注。
而我们父母要做的,是把要求降下来,减轻孩子心理负担。
轻松的环境中,孩子会更有主动性。
⑤树立时间观,养成好习惯。
行为学上,有个“要事为先”的原则。
做事情,要分主次,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有个优先级。
比如我们帮孩子规划业余时间,就要把必须且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
明明第二天要考试,需要复习功课,就不能把打游戏、出去玩放在首位。
相反的,休息日天气好,也可以先让孩子痛快地玩一场,再找时间学习。
把时间切割成小块,把要事排在前面,用行动帮孩子树立时间观。
当孩子有了“要事为先”的习惯,就不会任由自己拖延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