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沟通
高效三阶段法
在走出了三个心态误区后,相信你已经对与老师沟通不再发怵,也意识到之前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么,在实操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现在我们来设置一个场景:假定我家闺女回家跟我控诉对老师“拉偏架”的不满,我该怎么做呢?
“
准备阶段
听到孩子的诉苦,不要立马去找老师对质。
第一,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先陪孩子一起把情绪发泄出去。
第二,等孩子稍平静后,跟孩子确认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表达可能会因为情绪而放大。孩子稍微平静些,我会追问她一些细节,用第三视角进行复盘。
第三,明确事情原委后,我会确认这件事是否需要和老师沟通、和老师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我能接受这件事的处理底线是什么。有些问题是可以在家庭内部解决的,而那些触及孩子身心健康的底线问题则决不能让步。
“
交流阶段
在做好以上准备后,我就会带着问题去见老师。见老师时,建议大家放平心态,不要一上来就把老师当成欺负孩子的“罪人”。
以“我”开头,进行“我昨天看到女儿回家不开心,我就和她聊了,她告诉我balabala,我今天就想来和您沟通一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咨询一下我作为一个家长应该怎么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的交流。
然后,老师就会以他的视角讲述事情的经过,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反驳,而是要从老师的叙述捡拾孩子表述中遗失的“拼图”。
以上沟通可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皆大欢喜,误会解除,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处理;二是我不赞同老师的处理方式,比如老师认为孩子的反应是“小题大做”。
那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礼貌表示不能赞同的同时也表达感谢,比如:谢谢老师今天花时间和我交流情况,您说的观点我明白了,但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样吧,事情的经过我已经了解,我回家也会思考一下,再和您反馈。
不必强求在第一次沟通时一定达成共识,再往下讲双方都会带着情绪,不如带着新信息回家再捋一遍过程,做出到底是“算了”还是“追究到底”的决定。
如果要追究到底,我就会列出必要性,约定时间再次沟通,如果老师不愿意再聊或者还是无法达成共识,我就会准备向上沟通。
通常,当父母礼貌、诚恳、有理有据地与老师沟通后,是没有二次沟通的必要的。
“
反馈阶段
跟老师交流完,并不是沟通过程的结束。
我会跟孩子反馈沟通情况,把孩子的反应记录下来,再反馈给老师。
一般一周之后,再跟孩子进行交流,了解这件事在学校的解决程度,再跟老师反馈家庭的跟进情况。
格式一般是:一周前和您谈了某某事,上次咱们达成的结论其中两点需要我们家庭做。过去一周,我们家庭做了某某行为,孩子的反馈是……另外也想了解一下,后来您这边要做的某某事,情况怎样?
经历了“准备—交流—反馈”三个阶段,这段沟通才算正式结束。
我们和老师同是教育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遇到问题自然要共同解决。我们不能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老师,而应该主动沟通,积极解决问题。
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孩子会遇到怎样的老师,能掌控的,只有我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
养育路任重道远,与各位共勉!
宝子们,给大家推荐一个
有趣的人工智能育儿好帮手:
凯小淇聊育儿,大家快来问问题吧!
注意!!
这两天,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以后如果不是公众号的星标或常读用户,
大家可能就收不到每天的推送文章了
这意味着,你可能随时和凯小淇失联。
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家赶紧“星标”龙广凯淇工作室。
操作很简单:
点开文首的蓝字“龙广凯淇工作室”,进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