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对孩子很好,但这种好是需要加引号的。是不是过度溺爱,让孩子习以为常不懂感恩?是不是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无所适从,反而被压得喘不动气。
很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优越,要啥有啥。他从来不知道这一切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换来的,接受得理所应当。当他到了一定年龄,自然不会理解父母。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在吉林街头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一个女学生当街殴打自己的母亲,被人劝阻后,还是不服气,即使倒在地上,还是左手撑着地,右手指着母亲骂骂咧咧。
起因是女孩想要一大笔钱出去玩,母亲担心孩子丢钱或者发生危险,不想给,女孩不理解母亲的做法,上来就抢钱包,没抢到,开始报复母亲。
也有很多父母爱孩子过犹不及,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予孩子过度关心,结果把孩子养成了仇人。这是因为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不能理解。
有个心理学效应,叫“食盐效应”。一头驴子,干巴巴吃草的时候感觉没意思,一天,主人给他放了一点盐,它觉得很美味,吃了很多。它认为盐很好吃,就要求吃盐。第二天,主人给了他一碗盐,驴子吃了几口就跑去吃草了。
如果父母对孩子好的过度,就像给驴子加多了盐,孩子吃起来并不舒服,反而会因爱生恨。
让孩子理解父母,需要耐心和智慧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耐心和智慧。
不要和别人比较,每个孩子都不同。别的孩子可能一直理解父母,或者上高中就理解父母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同龄,却做不到那么好。也没关系,孩子还在理解父母的路上。经历过更多曲折,孩子可能对父母的理解会更深刻。
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孩子只是没有做好准备。有一位妈妈说,孩子上初中,特别叛逆。亲子关系剑拔弩张,家里充满火药味。自己都不想见到孩子了,看到孩子也不想给好脸色。这样把孩子推到对立面,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青春期本来就是叛逆的阶段,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如果坚持每天给孩子一个笑脸,相信孩子也会融化在笑容里,慢慢消除对父母的戒备之心。
爱孩子,不骄纵、不过度。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从小给他什么样的价值观,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让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搞特殊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一切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应当珍惜。孩子该独立的时候,就放手让他自主决定,让他有胜任感。
给孩子最朴实的爱,比如,精心做好每一顿饭,看似普通,这种润物无声的爱,却让孩子印象深刻。像董宇辉,总是回忆妈妈给他做饭的场景,美好溢出屏幕。还有杰西,想起妈妈总是让他喝粥,他还曾经怪妈妈,长大后反而特别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正应了小王子中说的,为什么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只因为你在他身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它才显得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