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解放前夕写到解放后,1949年是大多数剧的终点在这儿却才讲了一半的故事;两面、三面间谍常有,但主人公一直处在多方势力都想除掉他的境遇之下,着实少有;讲述间谍周旋于敌营并展示非凡能力的剧常有,但是揭示间谍内心挣扎的作品则罕见,但这实际上是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凭着这些再加上柳云龙的功力,《风筝》当真是想差都不行。
《风筝》一上来确实是熟悉的配方,但是柳氏慢热的习惯让有些观众就坐不住了。同时,尽管是环环相扣的情节推进,但不少观众在其中找出了很多破绽,不合理之处比比皆是。这两点恐怕就是《风筝》蛰伏三年的硬伤了——观众的口味变了。当然,真正的谍战迷是不会被开头的慢热“吓住”的,毕竟铺垫是为了后续情节服务的。当剧情步入正轨,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宏大的格局逐渐铺开,要给《风筝》盖棺定论,现在还不是时候。
另一部年末的热门谍战剧就是《红蔷薇》。它与《风筝》几乎同时上档,竞争之意不言而喻。但是虽说两部剧都被归为谍战剧的类型,但实际上两者的风格千差万别。《红蔷薇》的格局一样很宏大,其承袭的是近年来颇受追捧的“大女主”路线,主线是革命战争动荡年代女性的成长故事,谍战不过是其中展示时代风云的一个方式罢了。
《红蔷薇》前三集连谍战影子都看不到,第四集身为间谍的肖君浩才登场,几集之后就“不见踪影”,夏雨竹的间谍之路是随着她思想的不断进步逐渐展开的。
这样一来,再把《红蔷薇》和过往诸多谍战剧放在一起比较,意义便不大了,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谍战迷并不喜欢剧中动不动“上课”的任致远,因为这与常规的谍战剧风格相去甚远。因此小谍认为,非要在其中纠结谍战质量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见仁见智,全在观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