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爱让生性叛逆的苏雪林感激不已,正因为对母亲的感激和爱,与未婚夫张宝龄订婚13年还未成亲的苏雪林不愿生病的母亲伤心,于是她牺牲了自己的追求选择回去和张宝龄完婚。
包办婚姻苏雪林16岁时,家里给她定了与她同岁的殷商人家子弟张宝龄的婚事。当时两个人都不大,等后来苏雪林去北京读书时才对这场包办婚姻产生了抵触和反感。为此她还跑去了国外读书,但总归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回了国与张宝龄完婚了。
张宝龄出身富贵人家,家里极为重视对他的教育。在苏雪林留学期间,张宝龄也同样远赴欧洲并攻得了工科学位。按理说这样两个人应该还是可以相敬如宾的,苏雪林为何要与丈夫分居两地还写文章骂他呢?
其实两人新婚期间也是很甜蜜的。虽然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但新婚燕尔的小夫妇都在东吴大学教书,闲暇时二人一起养养花、斗蛐蛐、开荒种地也是别有一番情趣。但张宝龄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他不像文科生文艺气息重、追求浪漫喜欢文学的苏雪林一样,反而专注于实际与现实。很快,两人的思想观念的不同就展现出来了。
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苏雪林挽着丈夫的手撒娇,说:“今晚的月亮真圆。”本以为丈夫会附和,可没曾想他竟然冷冰冰的抬头看了一眼月亮,回道:“月亮再圆也没有我用圆规画得圆!”丈夫的无趣和枯燥让苏雪林一颗追求浪漫的心落了空,她气呼呼的甩开张宝龄的手回了房间。而张宝龄还不知道她怎么了。而这还只是漫长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
各择一城各不打扰深感自己和张宝龄没有共同语言,无法忍受这样苦不堪言的生活的苏雪林在写文章时总是不满的责骂张宝龄,觉得他又枯燥又冷漠还很大男子主义,经常无缘无故对她发脾气。
但其实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苏雪林不满这段包办婚姻,将大多数过错都推卸给张宝龄罢了。张宝龄不善于表达情感,但却也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和她过好日子。夫妻二人在蜜月期间,张宝龄亲自设计了两人的爱巢——一座形状像船的小洋楼。
但婚姻并不是一个人默默付出另一个人四处挑剔就能美好的。两人结婚后的24年里,苏雪林以教书为由逃离家庭。两个人聚少离多,甚至各自生活在各自的城市里互不打扰,所谓的夫妻关系其实早已名存实亡。苏雪林没有孩子,于是两人竟然十分有默契的各自领养了孩子,就连平时间的书信往来也没有。
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张宝龄守在大陆的家中,苏雪林去了台湾生活。两人真正是各择一城、互不打扰。虽然两人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但两人都没有提离婚的事,而且都没有做出任何越轨的事。他们还有着夫妻名分,可彼此的心和人早已经分开。
姗姗来迟的内疚上世纪六十年代处,张宝龄去世了。他走得很安详。远在台湾的苏雪林听到消息后沉默了很久。已经到了晚年的苏雪林褪去了年轻时的尖锐和锋芒,她开始反思这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也开始反思自己在这段婚姻里的身份。
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她没有为丈夫素手调羹、洗衣做饭,甚至连最简单的陪伴都没有做到。苏雪林多次在文章里表达对丈夫张宝龄的内疚。她内疚自己在他还活在世上的时候没有对他好一点,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
其实平心而论,张宝龄是个很优秀的人。他有责任心、有主见、有毅力、有才华。他在他的工程界的地位绝不比苏雪林在文学界的地位低。但是这两个性格有着天南地北差异的人被强行塞在一起也只能以遗憾收场。
苏雪林在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
苏雪林和张宝龄都算是封建礼教的受害人,也因此两人没有谁对谁错之说。只是婚姻的长久需要的是两人共同努力和守候。只可惜苏雪林永远也不懂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