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曾经为何会有叹为观止的辉煌。
并非他们都有着绝世武功。
而是刻在他们身上的本事,后辈没那么简单就能拿走。
1960年,是许鞍华的时代。
《校长》。
许鞍华总是对老师的故事情有独钟,《今夜星光灿烂》《男人四十》……这部也是如此。
用昏黄的色调,调出了60年代港片的质感,胶片画质下,朦胧的浪漫突显的氛围感,是许鞍华最拿手的格调。
片名叫《校长》,但灵魂却是一个终身未嫁的女老师。
多年之后再提及,斯人已逝。留给大家的只有记忆。
于是,夏夜里的小食摊,上课时男同学拍的画片,老师指肚上染上红墨水印着的痕迹......
这些细节,都让回忆变得生动起来。
也充满了唏嘘与遗憾。
1980年,出国热潮开始。
谭家明的《别夜》。
将镜头对准了两个即将分别的年轻情侣。
在谭家明的镜头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镜头语言中非常浓厚的“实验性”。
戈达尔、安东尼奥尼,香港新浪潮初始的这些致敬,大概只有谭家明还在坚持。
多次出现在天空上,擦着居民楼底飞的飞机;
预示着,也不断提醒着,即将要到来的分离。
多次出现的高墙;
说明二人感情之间所遇到的困境。
一本经过两人双手的诗集;
贯穿着两个人对现实,对爱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