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800字,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任何一个受人喜爱的小说中的人物,无论他们在书页间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他的命运早就在我们脑中定了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大家可以想一想,9-14岁的女孩子,差不多是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时期,这意味着什么?豆蔻年华?这是比较文学化的说法,如果从身体来看,正是女性第二性征正在形成的时期,也就意味着从外表来看开始有了女性化的特点,再结合咱们常说的九年义务教育 ,这个时期不仅是女生身体,她们心理与意识即将走向“成熟”的时期。
小说里主人公亨伯特曾经被学校请过家长,原因在于洛丽塔似乎在性方面过于“早熟”,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学校里的教导主任在与亨伯特沟通的时候说到洛丽塔已经14岁了,但亨伯特毫不在意教导主任的说话,就总是强调她是13岁。
这个年纪非常微妙,是否可以引申为女孩子最后不懂事、但又开始对男性有吸引力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是最容易受男性所操控与欺骗的时期。
书中虽然是洛丽塔主动与亨伯特发生关系,但在小说中,洛丽塔在“夏令营”的早熟只是把这个当成一种无任何意义的“游戏”,而且亨伯特对她来说,是一种对母亲行为与指令反叛的避风港,她像很多十来岁的孩子一样,厌恶母亲对她的约束。
随后亨伯特名义上是带她自驾游,但实际上只是为了掩人耳目。他每天都在担心有没有人跟踪他、旅馆隔壁房间有没有人会察觉到这对不寻常的“父女”关系。
但在这样的日子结束后,洛丽塔不得不上学,这也就不得不让亨伯特的“囚禁”计划*,尽管选的是女子学校,尽管不想让她接触男孩子,也不想让她去出演学校的话剧。因为亨伯特的潜意识告诉他,只要洛丽塔成长起来,知道得越来越多,她也就知道她与“继父”的关系是多么的畸形。
但另一方面,亨伯特依然需要洛丽塔满足自己变态的*,甚至通过给予“零用钱”的方式,这已然不像是所谓的“爱情”,反倒是像是嫖客的付款。在故事的尾端,亨伯特找到了身怀六甲的洛丽塔,拿出了一笔数额巨大的钱,尽管他是以所谓“爱情”的名义在对话,但洛丽塔却理解为:“只要我愿意跟你再去一次汽车旅馆,你就会给我这笔钱,对吗?”两性关系始终是不平等的,他认为的并不是她认为的,他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了的满足,但她不是。
其实在这部小说中所谓的“恋童癖”,还可以往下联想与延伸。
因为很多精神病症是一些事情极端化的表现,那如果事情不极端呢?
比如正常的两性关系,很多小说中都有涉及到,很多男生往往以自己的学识才干吸引女生,甚至成为女生的启蒙者,但随着生活的深入,女生也渐渐地成长起来,以前她所认为男生所拥有的优点也在慢慢地淡化。
当那些人生道理、学识才干在生活面前行不通了,于是女生的心理就会产生落差,如何去弥补这样的落差而慢慢接受男生当初的“谎言”呢?还是觉得这是不可能接受的?对女生来说,就是一种选择了。
洛丽塔随着成长,也意识到自己与亨伯特的关系是畸形的,是不可接受,于是她就逃了。
那作为男生,要不要降低这样的风险?如书中一样,亨伯特是爱洛丽塔的,但他也怕她逃走,尽管是以爱之名。
但如果男生要一直让女生保持这样的崇拜感,那怎么办呢?如亨伯特般的“囚禁”似乎是非常好的选择,通过封闭她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让她停止成长,永远停留在“9-14”岁,不断地洗脑,只接受自己的思想。
就如前段日子的北大女生自*案,不也正是这样的过程吗?一个曾经拥有独立思考的女生最后竟然会变成任由一个大自己一届学长摆布,最后走极端,结束掉了自己的生命。类似的悲剧案例很多,比如顾城和她的妻子畸形的爱情等等。
再如14岁以后的孩子多半会进入叛逆期,那在这之前,可能就是人们口中最为“可爱”的时期了,因为孩子大多会乖乖听话。而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事情可不是这样了。
父女关系也是这样,父亲尽管知道女生也要有文化,也要成长,最终也要嫁人,开拓眼界是好的。但为什么辛辛苦苦培养的女儿不能永远陪他?永远听她的话呢?而且很多女生还会在当自己恋爱问题与家庭产生意见相左时,从而反叛家庭,或者压抑内心的情感。
反叛无疑对父亲是雪上加霜的,但压抑情感无疑又是不人道的。
那出于一种绝对自私的角度,女儿永远都是9-14岁,不要经历那些东西,永远在自己身边,永远听话,对于父亲来说,好不好呢?
或许这就是严肃文学的魅力,它会让我们看到一些不敢承认,也不能承认的东西。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阿比西尼亚是一种玫瑰”,每周三、周五更新两篇小说书评。
书评字数不多,1000-2000字。
如果您读到最后,觉得还成的话,麻烦点个赞同!
这对我真的很重要,拜托了!
另外,欢迎大家给我写评论,或者发私信,咱们一起讨论小说。
下周会选一部间谍小说,作者号称是西方文学中“间谍文学”分类中的第一人。
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