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武术流派中,自然门一派异军突起,独秀一枝,为世人所罕闻。此门自上个世纪由四川徐矮师首授湖南人杜心武以来,三世单传,知者甚少。徐矮师来去无迹,举止诡秘,人如闲云野鶴,无踪可寻,其平生经历也无从考起。单传弟子杜心武师事徐矮师八年,深得此门精奥,其事迹在清末民国间广为流传。杜心武文武兼备,深隐机锋,武技从不轻示于人,晚年得高足万籁声,遂将此门功夫尽传于万,自然门始后继有人。究其源头,因此门始祖徐矮师湮不可考,故当推湖南杜心武为开门人。
杜心武(1869~1953年)别号慎愧,湖南慈利县人。杜的家乡处于湘黔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自古苗、瑶、土家、汉等几个民族混居,民风强悍。清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山民不堪受官府压迫,纷纷逃入深山老林之中。因此,这一带群匪称雄,打家劫舍之事时常发生,官府无力剿捕,村民为了自卫,习武之风很盛,杜心武这位名震四方的大侠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杜家祖辈原是读书传家,世代一儒。杜心武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寡母靠着遗留的一点家资辛辛苦苦抚养他成人。杜自幼聪明过人,诵读诗书之余,就跟村里的大人一起练拳耍棍,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訪周围一带的名拳师十余人,杜由于年幼丧父,家境艰难,深感寡母养育之恩,对母亲极其孝顺,深得邻里称赞,都说杜家从此要出人。这种环境和经历,从小培养了他刚强正直的性格,为他日后成就大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九岁那年,杜去私塾上学,在一道田埂上被前面的一位老人所阻。杜怕迟到受责,要老人快点走,不想老人头也不回,让杜抓住其拖在脑后的辫子,头只轻轻一甩,就把杜送到了前面。杜年纪虽小,却是个有心人,知道老人身手不凡,当即朝田埂上一跪,请求老人指教。老人沉默半晌,见其学艺志坚,便答应下来。这位老人叫严克,年青时闯荡江湖,经纶满腹,因看破仕途险恶,老来隐居山林。在严克老师的指导下,杜心武从此接受了传统的正规师训,在严家习艺一年多,学问武功均有长进。
杜心武踏入自然门,是十三岁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杜虽然精通拳棍器械,内外功兼修但并无一定法度,难以自成门户。十三岁那年,他不满足于已学得的武功,想继续求师深造,无奈他的武功已成为方圆百里之内的佼佼者,无人能敌他。投师无门,他便四处悬榜招师,言明能胜他的,即称为良师。不久,从河南来了一位姓王的拳师看了榜文后,心想十三岁少年能有如此魄力,将来必是咤叱风云人物,便打定主意会他一会。杜见王拳师气宇轩昂,目光如鹰,知不是等闲之辈,又听其操一口河南话,知其远路而来,不敢轻慢,遂请王拳师演示一二。王也不推辞,当众表演了少林派传统拳路五战拳,杜看毕,心内肃然起敬。杜又将自己所学的套路打了几圈让王拳师指教。王称赞之余,指其不足之处,一一切中要害。杜心武心悦口服,欲拜王拳师为师。王寻思良久,心想自己有要务在身,在此不便久留,便给杜心武推荐了一个姓徐的师傅,人称“江南怪杰”,并嘱之曰:“此人本领非常,不可失之交臂。你拜他为师,今后武功必不可限量。”这个姓徐的矮子就是杜心武此后步入自然门的导师。
自然门,从字义上来解,就是练时以自然为主,不必强求架式,听其自然,但仍守一定法则。功成之后,一动一静,一招一式均达到“自然而然”的境地,“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中华武术辞典》)。练此拳术特别讲究悟性,从看上去圆转轻松,动作简单的套路中心领神会其精神。当代著名自然门传人万籁声大师在其所著的《武术汇宗》上说:“此门功夫看来虽只些许,然于我国武功内外家之精华,无一不备。”又说“此门...看来亦系平平,不惟外人一见发笑,即习本门功夫未成之先,亦自发笑也,但至妙境,如系高手见之,未有诧为神奇者。”从上面的论及可以看出,自然门拳法套路简炼,整门拳术只有一个拳套,动作看上去无甚深奥,但神妙之处也就寓于看似“一见发笑”的动作之中,非高手不能悉其妙。练此拳法,无论其原先武功基础如何,先需练内圈手,即先练平地顺逆圆形走步,再练踩庄走圆圈,达到身法、步法与意气相依。据说杜心武从师徐矮师学自然门,开始并不把这矮老头放在眼里,一心想试探一下他的功底,苦于没有机会,走了三个月圆圈后,心里有些不耐烦,暗想照这样走圆圈,不知何时才能学到真功夫。徐矮师看出他的心思,提出要和杜比试,这一下正中杜的下怀。杜使大刀,徐用手中须臾不离的烟杆作兵器,两人几个回合下来,明明是杜心武对人使刀,却就是碰不着徐矮师的半根毫毛。杜丢刀使拳,却又拳拳落空。徐矮师像个精灵闪来避去,时而呵呵大笑,时而泰然自若立于桌凳之上吸他的烟枪。这一下杜心武才算心服口服,给师傅叩了三个响头,专心致志地练起内圈手基本功来。
内圈手仅是自然门的基本功,两年后技成,歇尽外功刚暴之劲,才可讲究吞吐浮沉之用法,内练气功,外练拳术。主要功法有腰腿功、矮子步、子母球,鸳鴦环等近三十种,五年后,该门绝传功夫点到即悟。整门拳术虽只有一个拳套,但散招不可胜数,层层关窍又不胜其繁,练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有了定式,整个身姿、手法、步法浑然一体,真正达到顾乎自然、自然而然的境地。这种境地,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杜心武功成之后,騰身上墙如履平地,在树林穿行如猿猴腾挪自如,这就是自然门中的步法绝技。杜心武也获得了“神腿”的称号。十六岁那年,徐矮师认为杜的自然门功夫已趋成熟,便告别了杜心武,自言去峨嵋山云游,从此消息全无。杜一生中再没见到这位思想宏深的自然门大师。
徐矮师走后,杜心武遵师傅之嘱,为了继续丰富发展自然门的武功,博采各门派所长,开始了在川黔走镖的冒险生涯。当时,西南山区响马流寇多如牛毛,商旅过往都要雇请镖师保驾。杜心武初到镖局自荐当镖师的时候,人家见他身体单薄,不相信他的武功。杜提出先试试手再说,当下和镖局的头儿拉开架势。杜心武屈身一个“扫堂腿”,把对方扫倒在地,未等对方站稳,又是一个钩翻,对方又被钩倒在地,一连串动作,千脆利落,迅疾灵活,镖局头连连称其“神腿”。就这样,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杜心武正式当了四川镖局的一名镖师。一次走镖途中,杜心武路经贵阳郊外,当地有个名叫李老大的绿林强盜见杜身手不凡,有意笼络他,设席宴请,并叫被劫掠来的民女作陪,杜心武从民女口中得知李老大的劣迹,义憤填膺,第二天一把火烧了这个賊窝,仗义除了这名土匪。
杜心武虽是名震一时的大侠,但因出身于读书人家,从小在母亲的督促下,诵读诗书,学也不敢有所荒废。成人后,习武不忘习文,文武并进,再加上其师徐矮子也是个文武兼备之人,耳濡目染,旧学的根基很深。杜原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眼见清政府割地賠款,他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己玩命江湖,难以干出大事业。为谋求救国之道,一九OO年杜心武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经常召集进步学生宣传推翻帝制,结识了宋教仁等一批著名的革命党人,并由宋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还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在日本期间,曾参加全日大学生柔道比赛,杜心武代表中国留学生参加比赛,用其精湛的武功,轻而易举连败几名日本柔道名手,一时轰动东京,中国留学生为之扬眉吐气。回国后,经宋教仁介绍,先后在农林、农商、农工部任职。“护法战争”失败后,杜感叹国事凋零,长期闭门谢客。寓居北京。修佛参禅,不与世俗往还。此时杜心武已年近五十岁,唯一的心愿是能物色到一个合适的弟子将其自然门绝技传下去,以不枉徐师当年的一番苦心。恰巧,一日有一青年来訪,来者自称在北京农大读书,特来求师学艺。杜心武师傅虽然寻徒心切,但并不轻易传人。听了那位青年的拜师请求后竟捧腹大笑说:“我哪里会什么武术,你不要听信谣传,误了自己前程。”来訪者只得悻悻而去。不过,这位青年人并未灰心,而是自这次之后,又屡次登门造訪,表明心迹。杜心武经多方考察,见其人文才武功均不同凡响,也有了收徒之意。原来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蜚声中国武坛的武林名宿万籟声。他在农大求学,和著名拳家赵鑫洲一见如故,后拜赵为师,学习六合门拳术,后经赵师点荐,决心研习自然门功夫。杜见他诚心拜师,于是选定了万籟声为平生第一弟子。自然门功夫三世单传,到了万籟声大师这一代,才在海内外武术界传播开来。一九二八年万籁声出版了《武术汇宗》一书,汇武术南北派内外家为一炉,其中对自然门渊源及练法作了详尽的阐述,见解精辟独到,从而赢得了“武林文星”的美誉。在同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中,万籟声以自然门拳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登上冠军宝座,成了全国聞名的“武状元”。由此可见,杜心武在选择本门传人上,也具有高瞻远嘱的眼光,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可见一斑。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杜曾二度“出山”,利用其在武林中的威望,在全国各地发展会党组织。上海滩上显赫一时的帮派头子黄金荣、杜月笙也尊其为“老太爷”。后各方势力都想利用他的威望为己所用,被杜一一严辞拒绝。杜平时深居简出,视富贵功名如浮云,只与武林中人来往,与著名国术大师王子平、刘百川、杨澄甫等人友誼深厚。万籟声在《武术汇宗》上谈及其师时,称其“平居不苟言笑,惟谈及武术禅学,则踔励奋发,滔滔不绝。”一代大师风貌,跃然纸上。晚年,杜心武回湖南慈利老家,一九五三年,杜因旧伤复发不治而亡,一代国术大师就这样走完了自己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