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剧情分集详细介绍,黎明之前电视剧全30集评分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01-16 22:15:47

作者:李丽

国内首部以中国古籍活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近日在西瓜视频收官。这个由《但是还有书籍》原班人马打造的中视频纪录片每集不过15分钟左右,却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欢迎:“好有趣!”“时间不长,适合下饭。”“看完想照着做一道蟹酿橙!”

古籍活化,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纪录片总导演叶深近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承,这个题材比《但是还有书籍》更难,“但非常值得一做”。他说,他们尽量在专业性和大众化之间平衡,为观众“开一扇窗”,“他们看完之后,或许会更深入地探索这个中华文明的宝藏库”。

复刻:看宋朝人吃“蟹酿橙”,观众馋哭了

《穿越时空的古籍》说的是当代的研究者和艺术家如何让古籍“活起来”的故事。但换个角度来看,也让观众通过古籍得以一窥中国古人的生活。

第一集《古籍里的盛宴》便让不少观众“馋哭了”。这一集的主人公是作家卢冉,他和团队历时5年复刻出了300多道宋朝佳肴。在纪录片里,他示范了“蟹酿橙”等宋代美食的做法,并在这个过程中科普了不少宋人吃蟹的事儿。譬如:宋代是中国第一个食蟹的高潮,每到秋天,没有一只蟹能爬出宋人的厨房;苏东坡喜欢吃糟蟹,而宋高宗最爱吃的是洗手蟹;宋代螃蟹的最佳伴侣是橙子,因此有诗句云“橙催蟹又肥”。

随着《古籍里的盛宴》的传播,北京观复博物馆近日还举办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宋宴”,《穿越时空的古籍》的主创与北京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知名媒体人洪晃、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等共同品尝被复刻出来的宋朝佳肴。“宴会”在抖音上全程直播,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除了学到古籍《山家清供》中记载的冷菜“山海兜”等宋代美食的做法,人们还了解了不少在《古籍里的盛宴》中“装不下”的“冷知识”,譬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原来在宋朝已经形成;唐朝人大多一日两餐,而现代人的一日三餐制是从宋朝开始;宋朝已经有了“水果沙拉”和“冷饮”,以及用萝卜和甘蔗制成的醒酒汤“沆瀣浆”;宋朝甚至还有“外卖”——在没有电话和APP的时代,食客会呼唤仆人去餐馆点餐,饭馆用食盒装好饭菜后再派伙计送餐上门。

《穿越时空的古籍》还对中国古代人的更多生活图景进行了还原。除了“食”,还有“衣”。譬如在第七集《古代衣冠复原记》中,服饰史学者陈诗宇通过古籍考证古代服饰并进行还原。包括《清平乐》在内的不少古装剧和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出现的衣饰,便有不少出自他手。这一集让不少观众惊叹:“中国古代服饰真的太美、太讲究了!”

创新:“二创”《山海经》,感受“古人的浪漫”

岭南溪洞中,月影之下,柳梢之上,惊现一个面目狰狞、齐颈而断的头颅。它扇动双翼,或腾空而起,或掠地疾飞,在河边泥沼处胡乱吞食着螃蟹和蚯蚓。黎明之前,它才匆忙归位,落回熟睡的主人身体上。主人一觉醒来只以为自己做了个梦,却凭空有了饱腹感。这种名叫“飞头獠子”的神奇生物,被记载在唐代古籍《酉阳杂俎》中。如今,它又在鬼才画手“撒旦君”的笔下“重生”。

除了对古籍的复刻,《穿越时空的古籍》也将镜头对准那些以古籍为创作灵感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撒旦君”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眼中,被称为“上古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山海经》就像“神仙玩拼图”,“那是一种属于古人的浪漫”。此外,以古籍字体为母版设计了4万多个艺术字的应永会,在《牡丹亭》中寻找艺术灵感且为多部影视作品绘制过海报的张渔……这些艺术家的故事也在《穿越时空的古籍》中一一呈现。

在艺术家们看来,古籍从来都是“活”的,其中藏着现代人与过去进行“沟通”的渠道。“撒旦君”曾在《光绪定海乡土教科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馀若石首鱼之膘,可佐胶馔……”他想起聂璜的《海错图》中也有“石首鱼”这一字样,再一看模样,它不就是老家舟山最常见的黄鱼吗?!以前,当地的渔民都用煮烂的黄鱼鳔做胶水,不过因为过度捕捞,野生的黄鱼越来越少。“撒旦君”说:“其实古籍不就是前人和当代人的连接?聂璜绝对不会想到,一个当代的年轻人,因为他画了石首鱼,才看懂了清代的乡土课本,知道父亲那一代大人是用黄鱼的鳔做胶水。如果我爷爷还在,真想拿着那本乡土课本跟他聊聊他的儿时:他有没有去过周围的小岛,去定海城是走路还是坐船,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鱼灯。是不是用黄鱼做的胶水粘过玩具……”

坚守:缀合敦煌遗书,让千年古籍“团圆”

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的创作,源于去年6月17日字节跳动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该基金初期启动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修复《永乐大典》等超100册(件)珍贵古籍、培养100名修复人才等项目。其间,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字节跳动公益的指导下,呈现守护人对古籍的坚守与传承的《穿越时空的古籍》逐步成形。

在《穿越时空的古籍》中,人们看到了一位又一位古籍研究者的付出:民间收藏家励双杰收藏了2.5万册家谱;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抢救翻译并整理东巴古籍;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杜伟生等人修复《永乐大典》;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残卷进行拼接、缀合,实现千年前古籍的“破镜重圆”。

这些故事在打动无数观众之前,首先打动了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家谱里的人生》分集导演张婷透露,拍摄励双杰的故事,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亲眼见到家谱:“这也是做纪录片的快乐之一:每接触一个题材,就好像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每认识一个人,都能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穿越时空的古籍》总导演叶深则透露:“其实每一集的调研、拍摄和制作,对我们创作者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比如《拼接撕裂的文明》那一集说的是敦煌学,过去我们大概知道有这么一门学科,但我们不清楚,原来一直有人在做缀合的工作,让散落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团聚’。这么基础性的工作,他们一做就是几十年。”

《穿越时空的古籍》总共9集,播出完毕后不少观众表示“看不够”。叶深坦承,这部纪录片只展现了中国古籍浩瀚宝藏库的一角,“未来如果有机会,还想继续为大家展现古籍的故事”。

对话】

古籍虽“老”,其实与现代人关系密切

羊城晚报:其实你们团队过去做过不少与书相关的纪录片,这次做古籍题材应该觉得不陌生?

叶深:没错,从最早的《书迷》,到后来的《但是还有书籍》,我们过去一直在做关于书的故事。事实上,我们最早在2017年为《书迷》做调研的时候,已经想加入关于古籍的内容。但当时我们拜访著名藏书家韦力,他建议说:古籍可讲的内容太多了,如果有条件,还是应该单独来做一个纪录片。我们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当时就没碰古籍,但一直心心念念。直至遇到这次的项目,我们觉得太巧了,这不正是我们最想做的吗?

羊城晚报:古籍这个题材算是冷门,你们怎么看待其专业性和大众化之间的关系?

叶深:我们不想再让普通人觉得古籍是那种高深莫测,甚至应该被束之高阁的东西。我们希望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古籍的魅力。这个系列我们最终取名为《穿越时空的古籍》,就是想告诉大家,古籍看起来很古老,但它跟普通人的关系其实是很密切的。

羊城晚报:具体来说,拍《穿越时空的古籍》跟《但是还是书籍》有什么不同?

叶深:《但是还有书籍》一集有三个人物,《穿越时空的古籍》是以一个主人公为主,此外再找一位专家或学者来为大家科普,增强一点“干货”的输出。此外,两个系列虽然都有动画,但动画的风格不太相同。就拿片头动画来说,《但是还有书籍》是那种清新治愈系的,但《穿越时空的古籍》的片头我们就做得很活泼酷炫,是个“一镜到底”的设计。但对我们来说,外在形式再不同,两者有一点是很相似的,那就是我们虽然看似在做书籍类纪录片,但其实做的还是人物类纪录片,都是在关注人的故事。

创作团队“95后”,拍古籍之前要先“摸”

羊城晚报:《穿越时空的古籍》每集的长度只有15分钟左右,而且总共只有9集,现在很多观众表示看得意犹未尽。

叶深:没错,这次采用的是中视频的长度,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探索,希望能让更多的观众轻松进入。但确实有点可惜,后来发现有太多的素材放不进去。不过,对于古籍活化纪录片来说,《穿越时空的古籍》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说实话,开始做之前大家心里多少都是有些疑虑的。我们团队过去接触过不少书籍的题材,知道古籍这一块其实很冷僻,而且有一定的门槛,甚至你缺乏一点古文功底都很难进入。所以做成纪录片,观众到底能不能接受,我们还是想边做边摸索。

羊城晚报:能具体说说,还有哪些“遗珠”我们没看到吗?

叶深:其实我们一开始做调研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但因为篇幅有限,最终只能展现其中一小部分。比如我们采访了敦煌学的张涌泉老师,但其实镜头外还有很多值得展现的研究者。还有,这次我们展现了东巴文,但其实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古籍也很值得一说。

羊城晚报:能介绍下创作团队吗,平均年龄大概多大?大家为这次拍摄做了哪些功课?

叶深:我们的分集导演基本上都是“95后”。如何让这些年轻导演迅速地对古籍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挖掘到最有效的信息,找到让他们共情的点,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拍摄前,大家先是看书,请专家来讲课,我们还组织了一次学习——去北京的布衣古书局,让大家亲手摸一摸古籍。书局的老板是我们拍《书迷》的时候认识的,他专门给我们准备了各种不同朝代、纸张、装帧和印刷方式的古籍,让大家首先在感官上对古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每位分集导演再按照自己要拍摄的内容,专门去做该领域的调研。

古籍守护者火了,古籍题材“二创”也火了

羊城晚报:纪录片播出后,观众反响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很多年轻观众因此对古籍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叶深:感谢观众的喜欢。确实,我们除了想展示古籍的魅力,也想让现代人从古籍中有所获得。比如我们拍古代人是怎么吃饭穿衣的,艺术家是怎么从古籍里找灵感进行全新创作的,都是想突出“古”与“今”的关系,让年轻人看到原来古籍还可以这么“玩”。从观众反响来看,大家普遍有两个感受,一是开眼界,二是很自豪。

羊城晚报:现在有很多网友在做关于这个纪录片的“二创”,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题材的兴趣。

叶深:对,这次平台做了很多切条式的传播,方便网友进行“二创”,所以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短视频,都是很年轻化的表达。听说整个话题在西瓜视频已经有三千多万的浏览量,对于这个冷门题材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如果能因此对古籍文化达到一点普及的效果,那就已经达到我们创作的初衷了。

羊城晚报:现在《穿越时空的古籍》里被采访的专家们,也成了红人了。

叶深:对,前两天张涌泉老师的视频上了某平台的热榜,然后就有媒体去采访他。他就给我们编导打电话,说什么热榜呀,他完全不懂这些,甚至有点怀疑想采访他的是骗子。我们就赶紧给他科普了一下,说这个证明网友对你的工作很关注。

羊城晚报:您觉得《穿越时空的古籍》的热播,能促使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古籍守护、研究和传承的工作中来吗?

叶深:这个话题正好跟张涌泉老师也聊过。他说他打算一辈子都研究古籍,但不会要求大家都跟他一样,毕竟这份工作需要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而从纪录片创作者的角度,我们一来为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观众“开一扇窗”,很多人看完后,或许会更深入地自发探索这个中华文明的宝藏库;二来,我们也希望让大家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做研究的,如果年轻人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身边事物的态度,我们觉得就足够了。

来源: 羊城晚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