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原唱,农民工唱我的家在东北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04-20 18:19:52

谢氏名人:谢安、谢道韫、谢灵运

也许,谢晋的勇气和才华,以及他的电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是谢氏家族古老基因的一脉相承。

在他眼里,这片渗透着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土地,堂前缓缓流淌的河水,老房子里浓浓的墨香,都带着家族的真实印记。

即使他半生漂泊,生活艰难,家乡和祖先依然是他一生电影艺术的源泉和归宿。

电影 乱世中偏安一隅的孤岛

谢晋小时候到了上海。

起初,一家人住在老城厢的南市,后从老式的石门库,搬进了小洋楼。抗日战争爆发前,谢晋一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在上海,谢晋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电灯、汽车、电话……和其他同龄男孩一样,他整天摆弄着电线、铃铛之类的小玩意儿。

当时的谢晋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对牛顿、瓦特、爱迪生充满了敬仰。甚至他的母亲也说:

我们家谢晋长大后是要当发明家的。

但是生活总是充满波折。但是大家,多数人不会遵循既定的路径。谢家祖上谢灵运,不就是放弃了仕途,才成就了后来的山水诗大家。

谢晋也是如此。

我的家在东北原唱,农民工唱我的家在东北(5)

十岁的谢晋

20年代的上海,电影事业蒸蒸日上,谢晋的母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影迷。每当父亲外出应酬,谢母就带着儿子去电影院,有时一周看三场。

童年的谢晋借此机会观看了许多经典电影:

外国的《魂断蓝桥》《翠堤春晓》《北非谍影》,国内的《啼笑因缘》《渔光曲》《十字街头》《神女》等等。

谢晋后来不止一次提到这段经历:

费穆的《天伦》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的正统观念、宗族观念、儒家思想,在电影中表现的很深刻。

我还很喜欢吴永刚的《神女》,尤其是阮玲玉的表演,很多年都不能忘怀。我是她的粉丝。

更重要的是,他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电影可以道尽人间的不平,社会的黑暗、世间的曲折是非。

这极大地刺激了年轻的谢晋,也让他对电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那时他只有八岁。

我的家在东北原唱,农民工唱我的家在东北(6)

谢晋和他的父母姐弟

1931年,酷暑过去,蝉鸣嘈杂,“秋老虎”来得特别凶猛。伴随着气候异常,这个国家变得动荡不安。

暑假后的一天,谢晋发现满大街都是东北难民。一问才知道,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城。

过了半个月,每天放学,他都上街看东北难民,听他们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眼里含着泪。

那时候的谢晋还不能理解什么叫流离失所,什么叫国破家亡。他只觉得文艺就是这么强大,一首歌就能把陌生人之间的感情凝聚起来。

1937年8月。

日本的炸弹落在了歌舞升平的上海。

他一辈子都记得同窗的几个好朋友,早上在一起开玩笑,下午就被炸死了。在战争的阴霾下,人的生命渺小如蝼蚁。

这时候,谢晋终于意识到,他不是在发明的时代,而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是中国人觉醒的时代。

就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样,谢晋放弃了发明家的理想,报考了金星电影培训班,想着通过电影唤起人们的救国意识。1931年,酷暑过去,蝉鸣嘈杂,“秋老虎”来得特别凶猛。伴随着气候异常,这个国家变得动荡不安。

暑假后的一天,谢晋发现满大街都是东北难民。一问才知道,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城。

过了半个月,每天放学,他都上街看东北难民,听他们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眼里含着泪。

那时候的谢晋还不能理解什么叫流离失所,什么叫国破家亡。他只觉得文艺就是这么强大,一首歌就能把陌生人之间的感情凝聚起来。

我的家在东北原唱,农民工唱我的家在东北(7)

在香港读书时的谢晋(最右)姐弟

作为一个书香门第,谢晋的父亲原本想让儿子读复旦或者交大,然后去哈佛深造,但年轻的谢晋下定决心,投身电影。

还好父亲比较民主,尊重他的意愿,不然中国电影就少了一位大师了。

一年后,谢晋考入四川民族戏剧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生的导师黄佐临、焦菊隐、曹禺,正式步入了电影的殿堂。

我的家在东北原唱,农民工唱我的家在东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