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网剧第七集,范闲一首“七律之冠”《登高》相信只要有过高中教育经历的观众,都知道,杜甫的这首《登高》是一首“老年诗”。
根据剧情的设定,来参加诗会的,包括举办者靖王世子,全是些京城的才子才女。可竟然没有一个人对于这种“少年写老人诗”的“说不通”设定发出疑问——代笔啊,抄袭啊。甚至从世子,到二皇子一直到公主太子,可以说是举国上下都没有一丝疑惑,只赞奇妙高绝。
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庆国文化水平之低——除了一个人。我严重怀疑陈道明老师看不下去了,为了证明自己有文化,自己下场改的台词。
“庆国”不过是虚拟的国家。
为了证明到底是原著疏漏,还是改编不走心。
我们看看原著是怎么圆“少年人写老人诗”这样突兀的设定的:
只是许久之后,他(世子)才醒过神来,你范闲小小年纪,虽然身世凄苦,又怎能说雪鬓多病?这真真是不解,完全说不通。《庆余年·抛诗砸人》
从原著世子这段内心戏,我们可以知道,原著的世子,人家有文化,看出来说不通了。且看作者是怎么圆的:
但众人犹自沉浸在诗句气氛之中,看着夕阳西下,不论达者还是寒门,都生出些许人生无常,悲戚常在之感。所以众人无意间,将范闲的人生经历与这诗中的沉重丝毫不协之事,完全忘记。《庆余年·抛诗砸人》
什么意思?作者借世子之口说,大家看完诗,走心了,加上“此情此景”,完全就把“少年写老人诗”这说不通的事情,全忘到爪哇国去了。不止,且看作者接着圆:
其实这首诗并不合景,也不合时,但范闲实在憋急了,所以赶紧背了一首打击敌人了事。(《庆余年·抛诗砸人》)
所以,在原著中,人家范闲也有文化,只不过“人有三急”,没办法。大家以为这就完了吗?作者依然担心“说不通”,干脆在故事最后亲自现身:
关于上章的诗,其实真是范闲或者我憋急了,所以随便抛得最熟的一首(闲言不表)……算来算去,这首号称古今第一七律的杜诗,是最不容易挑出毛病来,最容易立名。至于与范闲经历不和,前章其实借世子口已经点了,后面因这诗又会惹出一些事情,希望能自然些。(《庆余年·靖王发话》)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原著作者的小心、认真、严谨比起来,改编作者略落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