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位看官好,在下枫叶有礼了,探讨历史,还原真相还希望各位看官多多支持。
一近日枫叶无意间搜寻了一下血滴子的电影,没想到还真有两部。第一部是香港44年前拍摄的《血滴子》故事的情节是,雍正当年为了除去影响力较大的大臣,又不想影响太大于是叫人训练了以暗*为主的血滴子,故事的最终结局是,血滴子内讧,自相残*而亡。另一部是前两年由李宇春等主演的《血滴子》,最后的结局是血滴子全部成了政治阴谋的牺牲品。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手持特殊暗器的血滴子吗?枫叶查询了整个《清史》正史当中没有关于任何血滴子的记载,那么血滴子又从何而来呢?最早关于血滴子的记载是在《清史通俗演义》之中,作者蔡东藩通过创作赋予了“粘杆处”中最具有*伤性的暗器,原文如下:“这血滴子是什么东西?外面用革为囊,里面却藏着好几把小刀,遇着雠人,把革囊罩他头上,用机一拨,头便断入囊中。再用化骨药水一弹,立成血水,因此叫做血滴子。这乃雍正皇帝同几位绿林豪客用尽心机想出来的。
一本名为《八大剑侠传》的武侠小说了。民国期间,小说相当于现代的电视剧、电影一样,是最广为百姓传播的文化输出形式,而武侠系列更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小说分类。《八大剑侠传》的作者是晚晴到民国时期著名的医者与武侠小说作家陆士谔,他在小说中对血滴子进行了重墨描述,更是赋予了这个武器的发明人,独特的创新留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广为流传。
有此可见血滴子只不过是演义小说家杜撰出来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所有的艺术品都有其原型,那么血滴子的原型又是什么呢?
二、粘杆处是血滴子的原型粘杆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他最早的作用是什么呢?
粘杆处,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1722年继位,年号雍正)创立的清朝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早在其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至其子乾隆后,逐渐被废除。
它原本是雍正皇帝儿时的玩伴,跟着四爷抓鸟,补蝉的同伴。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这就是粘杆处的来由。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也许要问,这粘杆处有什么独到之处呢?粘杆处的头子名叫粘杆侍卫,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
雍正当年对手下官员的监视简直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而功劳最大的就是粘杆处的特务。
话说一日某官员邀请同僚聚会以庆祝自己的生日,酒足饭饱,大家仍意犹未尽,于是几个人便聚在一起打牌,几圈牌下来却发现牌少了一张。官员也没放在心上,只是少了牌大家就没有了兴趣,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雍正单独诏见了这位官员,问他昨天府内有什么活动,活动都做了些什么,这位官员战战兢兢的回答了雍正的问题。随后雍正又随口说了一句,你们昨日打牌,少了一张牌是不是这张。接着雍正从袖口中摸出这张牌,官员见此顿时汗如雨下,幸亏没议朝政,要不然怎么死得都不知了。
传闻中,粘杆处的业务人员都是手持一种特殊的武器。武器是一根铁链,铁链前段是一个装有三把利刃的布囊 *人时,*手在百步之外将布囊飞套于被*者头上,拉动铁链,这样一颗鲜活人头就被取下来了。这种武器的名字就叫着血滴子。所以后来的文学家就把粘杆处的人叫血滴子了
综上所述,血滴子在雍正是存在的,只是他是另一种类似明东西二厂的特务机构。血滴子的存在是雍正铲除异己的特殊武器,同时也是对属下官员的一种监视。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帝王一方面要人用大臣治理江山 一方面又要防止他们结党营私,甚至举兵造反 这种生活在暗处的特务机构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