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2012》的野心够大。
《独立日》故事主要发生在外星人36艘飞船登陆的36座城市,《后天》冰封的则是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012》一上来,就是地球的末日景象。
10.9级大地震、超强火山爆发和1500多米高的海啸......可以说是一部灾难片全家桶。
你能想到的末日场景都给你预演了,一部更顶三部强。
就连《纽约时报》都忍不住用大标题形容艾默里奇:“摧残地球,一遍又一遍!”
这是灾难片最盛大的狂欢。
但巅峰过后,便是陡峭的下坡。
《今日美国》的一篇采访中,艾默里奇称《2012》将是他的最后一部灾难片。
我不能再毁灭地球了,灾难片已经达到了我个人的极限,可能很多年里我都无法超越自己。
当年Sir听到这番话,只当艾默里奇是暂时审美疲劳或谦虚。
没想到,这居然是《2012》唯一成真的预言。
02
狂欢后的颓败或许并不意外。
想想看,为何狂欢?
难道不也是因为拓展不出创意,才无计可施地一遍遍加麻加辣,掩盖菜品本身的寡淡。
难道不也是因为眼见大势已去,于是才下定决心在转身离去之前,大闹一场。
这不是什么马后炮。
实际上,哪怕是巅峰代表的《后天》和《2012》,比起内地豆瓣友好的8分 ,两部在当年的烂番茄指数皆双双远离及格线。
原因就如《华盛顿邮报》的评价:
一个老套的情节彻底粉碎了对影片的幻想,平庸的对话和笨重的感伤,最糟糕的是影片呈现出一种叙事的随意性。
就像是“艾氏灾难片”被贴上的另一个标签:
“灾难A片。”
不在乎故事和情感,一见面就直接嘣嘣嘣/啪啪啪。
看点仅剩视觉画面。
Sir先做个小测试:
以下三个动图。
哪个是《后天》;哪个是《末日崩塌》;哪个是《全球风暴》。
怎么样?
是不是区分不出来。
事实上。
就连灾难场景呈现这唯一的看点,这些年都渐渐趋于一致了。
如同Sir常常吐槽的国产古偶、爱情片,灾难电影何尝不是进入同一种工业流水线创作。
不管灾难源是什么,反正来个大海啸就对了,来个地震就对了,大楼坍塌就对了......
原理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故事,更是被遗弃到最末位。
每部灾难片必备的情感线索。
也同一个模板,复制黏贴。
1998年的《绝世天劫》,一开始就是父亲和女儿,因为恋爱问题剑拔弩张。
2014年的《不惧风暴》,变成儿子因为母亲过世,与父亲的矛盾。
到了2017年,《全球风暴》情感基点依旧是兄弟之间因为人造卫星的归属而缠上的分歧。
而为了配合这一规律,主角的家庭关系通常不允许完整。
要么是来自单亲家庭(《绝世天劫》《不惧风暴》);
要么是夫妻离异,或者正在办理分居(《龙卷风》《完美风暴》《末日崩塌》《末日逃生》)。
当然了,在进度条临近大结局,这些误会纠葛最终都会在灾难中化解。
与其说这叫故事,不如说是灾难视觉的配套买一赠一。
现在往回看,就算是《2012》和《后天》,剧情模式也是出乎意料的相似。
《后天》中气候学家杰克察觉到地球气候异常,但被官方无视,认为其小题大做。
《2012》中物理学家艾德里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异常,但他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人在意,他只好孤身闯入聚会传播观点。
灾难来袭后
《后天》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生,一条是以美国总统为代表的政府如何拯救国家,一条是杰克搭乘飞机拯救被困图书馆的儿子。
《2012》同样是两条故事线,一条是艾德里安如何协助世界各国完成逃亡计划,一条是杰克逊载着前妻和儿女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