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剧情电影1993,台湾剧情电影舞会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07 01:46:20

虽然人的权衡取舍,都不可能脱离经济因素,片中对90年代台湾贫富差距,南北发展差异的描述,也客观存在。然而,对于一个刚上国小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根本无法理解朝夕相处的妈妈,为何一夜之间就要将自己拱手送人。

秋霞明明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比如片中小强的爷爷,就提出给秋霞母子置办一套房屋,台北、台南两地任选,结束居无定所的状态,待孩子度过对母亲的依赖期,能够充分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之后再行此举。

然而,秋霞所选择的,却是最艰难同时也是对自己和孩子伤害最大的一条血泪之路。这场悲剧的根源,在于身为一个母亲,秋霞根本不知道孩子要的并不是富贵之家,而是丰富充盈的爱。只有有爱相伴的人生,才能让儿子拥有完整的童年,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为了斩断小强对自己的思恋,秋霞用威胁、欺骗,甚至是体罚,来让小强接受自己已经被“抛弃”的事实。

台北剧情电影1993,台湾剧情电影舞会(9)

在本片彻底开启泪水闸门之后,下半段故事的戏剧冲突,就变成了母子二人对这一事件的不同认知所引发的矛盾:儿子要回“现实中”的家,而母亲则一个劲的把他推去“理想中”的家。

3

尽管影片试图用大段的煽情和心理活动,来渲染母亲选择背后的崇高感和壮美感,从而淡化冲突性。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无视单亲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要,用事实上的遗弃行为来证明母性的光辉,这本身就是荒诞的。

不过,如果一味喷编剧胡来,也着实有点冤枉。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对秋霞这位母亲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这个角色的塑造,依然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影片在开头,就为秋霞的身世埋了一条暗线——她同样由单身妈妈养大,根本不知道父亲是谁

台北剧情电影1993,台湾剧情电影舞会(10)

这也是为什么林母无法接受秋霞的根本原因

和小强相依为命的十年,正是再现了秋霞的原生家庭模式。所以在潜意识中,她不希望小强跟自己一样成为“孤儿”。因为传统观念中,“孤”,特指没有父亲的孩子。

作为一个传统中国女性,黄秋霞处理和小强分离的方法,也是充满封建宗族思想的。面对从新家逃回的孩子,她一味强调服从,“要听爷爷奶奶和爸爸的话”。用激烈的手段,强行将孩子的痛苦,扭转成“孝道”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秋霞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也不想走出自己母亲的人生悲剧。她不但放弃了抗争,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牺牲,并且在这一光环的加持下,不断打压小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最终导致了母子分离十八年的惨剧。

台北剧情电影1993,台湾剧情电影舞会(11)

影片最后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小强,同母亲在精神病院相认

根据导演的说法,本片改编自台湾地区50年代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台湾地区之所以遇冷,自然是缘于陈旧的故事内核,同80年代末台湾经济蓬勃发展、女权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再加上苦情套路的单一,自然很难得到岛内观众的青睐。

这也就意味着本片在大陆地区所取得的意外成功,也可能只是暂时的。

4

其实,就连当时没有太多艺术欣赏能力的小学生,内心也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这部时长仅87分钟的电影,除去大段的哭戏,其真正的内容和思想价值非常有限。以至于面对老师布置的观后感完全无从下笔。至于极少数在剧院里哭不出来的孩子,只能将这份作业写成了检讨书。

至于影院中这段昏天黑地的悲情体验,在很多80后心目中,更多是“童年阴影”般的存在,完全无法禁得起时间的检验。1992年,导演陈朱煌携包括“小强”在内的原班人马拍摄的《豆花女》,甚至打出了《妈妈再爱我一次》姐妹篇,乃至“续集”的招牌,却没有继续在大陆上演奇迹。

台北剧情电影1993,台湾剧情电影舞会(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