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70年电影版本《简·爱》剧照。电影中罗切斯特由美国著名演员乔治·C·斯科特饰演,他曾因在电影《巴顿将军》中的演绎获得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在国内观众广为熟悉的译制片版本中由我国杰出的配音表演艺术家邱岳峰配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文本中找线索来分析角色。第一,是罗切斯特的实际年龄。在小说中他跟简·爱说过一句话“我比你大将近20岁”。简·爱来桑菲尔德庄园的时候是18岁,即罗切斯特最多38岁,并不是一个很老的人。第二,罗切斯特有着放荡不羁的一面——他曾经为了逃避,到牙买加过了很多年声色犬马的日子。所以他完全有可能不是那么老、那么沉闷,也不是那么循规蹈矩、一板一眼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就发挥王洛勇的演员特点去塑造了不同于电影版的人物形象。当然这样一来免不了罗切斯特身上带着点“美国味”,因为王洛勇作为演员的性格就是这样,热情,甚至有点调皮。
简·爱也有类似的问题。因为袁泉演这个戏的时候已经30岁了,而她的角色只有18岁。但是我们发现袁泉的心里完全没有这种年龄障碍。她完全把任务放在了塑造这个人物的性格、气质、情感、表达方式的层面上。以至于她现在演了十年了还从来没有想过:“十年过去了,我距离这个人物年龄差距更大了,我要不要采取什么办法显得年轻一点。”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种演员对于创造人物的理解。
图为2015年英国国家剧院与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联合制作版话剧《简·爱》的剧照
三、《简·爱》中点睛之笔的导演处理
《简·爱》中还有一段我觉得比较特别的导演处理:这个戏里有一段很重要的情节: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婚礼上,罗切斯特原配妻子的弟弟出现并打断了婚礼,带着所有的人到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上看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一个疯女人。那一刻,简·爱关于爱情、关于幸福的所有梦想被打碎得荡然无存,并且更受伤害的是她那颗追求自尊的心灵。
我当时思考怎么处理这段戏的时候想到:直接表现她此刻复杂和强烈的内心活动很难,那么有没有可能用一种相反的方式?于是我后来的处理就是:在这场戏里所有的人都上阁楼,只有简·爱站在原地没有动。阁楼上其他人的戏演完了以后她还是在原地没动,然后光暗下来收到她一个人身上之后,她很慢地抬手,去把头上的婚纱摘下来,最后再把漂亮的婚纱脱掉,换上她当家庭教师时穿的灰色衣服。我在排演这段的过程中一直对袁泉说: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着急,轻轻地,然后动作一定是非常非常缓的。此时的音乐也是非常轻的。
排练这段的时候,很多人很担心地跟我说:“这样处理太慢了,太安静了。这么长时间,观众将来会坐不住的。”我比较固执地要坚持,我觉得会有很特别的效果。我认为观众完全能够体会和想象到简·爱心里所有的活动、感情。因为他们对于简·爱已经有足够的了解,对于这个经历对她意味着什么有足够的了解。结果,在正式演出的时候,观众真是大气都不出,这也是很多人看这部戏印象最深刻的一段。
像这样的一种导演处理,其实都是跟导演有强烈的*去表达那种强烈和复杂的情感有关系。同时又跟导演能沉得住气,能够体会到这种感情状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有关系。
图为2014年6月19日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简·爱》演出百场纪念签售活动中,本剧导演及男女主演在话剧演出结束后为观众们签名留念。
四、《简·爱》十年来的变化
《简·爱》这部戏已经上演十年了,在这十年里这部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时时间在成长、变化。关于一部戏首演之后以后的调整和修改,我认为有两条基本原则可以遵循:
首先,把一部戏尽量一次做到位、做成型,这是作为导演的职业素质。导演要对自己要排的戏的导演构思想得很充分,并尽可能地实现你的导演构思,把它体现到最完整、最充分。此外就是可以在不从整体上面推翻或者颠覆导演构思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观众的反应和效果做一些小的调整和提升。我的戏有的都演了十几年了,我还可以做到每场演完了以后给演员提修改意见。这样演出会不断地提升。
《简·爱》在复排中的修改是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因为《简·爱》它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所以每次复排的时候,袁泉和王洛勇都会从小说里边去找到一些新细节,比如找到一句话,或者找到一个情感的某个小的层面,跟我说这个地方小说里有一个情感的表达,或者有一句台词很有意思,它会让这个人物更丰富或者更准确。这样一来我们几乎每次复排《简·爱》的时候都会增加一点点内容,让它越来越丰富准确。
一直到前年十周年复排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动:由袁泉主动提议增加了一段戏,像这样增加一整段戏是很少见的。她提出小说里面简·爱有这样一个行为:她去了桑菲尔德庄园以后听说她的舅妈病重,她就跟罗切斯特告假,回去看望她的舅妈。她能做这件事情说明她心里面已经解除了曾经对她舅妈的刻骨仇恨,更加对他人宽容和博爱。虽然见面后舅妈还是不依不饶地、激烈地表达对她的厌恶,简·爱也没有更多地在意。当她看望了舅妈,表达了和解以及不再怨恨她的意思以后,简·爱就很安静地回去了。回来以后她甚至感觉心里更轻松,好像心里放下了一点什么东西。袁泉认为这是这个人物成长的很重要的一道坎。
我们在《简·爱》十周年演出的时候,就把这段戏加上去了。加上之后演出的效果也非常好,这段戏不长,也没有额外增加很多舞台技术和布景的压力,但是很好地丰富了简·爱这个人物。所以从袁泉提出这样一个修改建议这点来讲,“选对了演员,一部戏就成功了一半以上”这个说法的确有它的道理。
主讲人简历
王晓鹰,导演学博士,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央直接联系的国家级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选“四个一批”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及“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话剧代表作有:《基督山伯爵》《逆行》《兰陵王》《伏生》《理查三世》《深度灼伤》《简·爱》《哥本哈根》《萨勒姆的女巫》《大清相国》等。在舞台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导演艺术理论研究,出版了《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等理论专著。曾多次获得各类全国性大奖。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策划
王晓鹰/口述
王成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