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在科场屡战屡败的文人,用《天工开物》这部科学巨著让自己成了科学史上的巨人。他就是在科场失意的科学家宋应星。
在后世看来,宋应星孵化了《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成就了宋应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种地灌溉、织布染布、炼铁铸造等技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像二十一世纪的杂交水稻技术和芯片技术。
宋应星为何要花费宝贵的心血为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著书立传呢?
力挽狂澜,却回天无力崇祯年间,清军在山海关外蠢蠢欲动。如果《天工开物》能够被广泛传播,关外清军或许就会收心了。为什么?原因至少有两个:
1、《天工开物》里收录了当时最高级的工农业生产秘方或者秘籍,这些秘籍就是高端“吃穿用度”的设计图纸,或者是一颗摇钱树。《天工开物》被广泛传播后,意味着大多数人会得到这些秘方,更意味着大多数人的手里会端上金饭碗。
从此,大多数人心中的自豪感,自信会爆满。与此同时,把自豪感和自信刻到骨子里的大多数人会俯视化外或落后群体。这个群体就会成为最货真价实的贵族,歹人望之胆寒的贵族。
2、《天工开物》被广泛传播之后,大多数人会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家园更值得被保护”。一旦家园被占,不仅辛苦所得会被洗劫一空,自己的秘方也会无用武之地。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穿鞋的为了保住鞋,会豁出去。
鉴于这两个原因,《天工开物》的广泛传播即使不能让清军收心,也会让大多数人自觉地拿命一搏。如此,宋应星就用科学手段改写了明朝的历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工开物》成书于崇祯年间。在清军入关后的二百多年里,《天工开物》在中原大地失踪了,在宫廷、士大夫、贩夫走卒的嘴里或文字里,没有《天工开物》的一丁点信息。
清代的文字狱除了血腥无比,还世所罕见。明代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被封禁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不封禁《天工开物》,它点燃的自信之火至少会让“奴才和主子”结构土崩瓦解。更重要的是:《天工开物》里辉煌的科学成就会让清代当局自卑。
辛亥革命后,失踪了两百多年的《天工开物》才从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回到中原。那时,人们才知道“自己的祖上也阔过”。《天工开物》再一次重燃人们心中的自信。这种自信关乎种族,关乎血统。
宋应星用一本《天工开物》把明代的科学成就和生活记忆保留了下来。
为生民立命,舍得一身累《天工开物》收录了当时最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这些技术是工匠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被清廷封禁的两百多年里,《天工开物》被周边小国和欧洲众国视为珍宝,还被实践检验了。
《天工开物》里的技术是真实有效的。宋应星是如何从工匠们那里得到技术的呢?他既没有巨额钱财购买,也没有强势权力威逼。难道是工匠们被宋应星的民族大义感化了?
不读诗书,难明大义。那时的工匠,心中很难有大义的概念。所以,宋应星收集技术的途径只能是“用心观摩,高度提炼”。就意味着宋应星为了写《天工开物》会长时间地待在田间地头、铁匠铺、染坊等地方。
这些地方的特点除了蚊虫叮咬、潮湿闷热,就剩下寂寞了。宋应星为了写《天工开物》付出的心血远胜当代大明星们为了拍电影体验生活付出的辛劳。
更意味着宋应星跟耕作的农民、贩夫走卒、小作坊里的师傅学徒打成了一片。文人气被劳动氛围冲散了。
所以,《天工开物》这部科学巨著更多地来自宋应星的社会实践。宋应星也可以被称为农民科学家,工人科学家。
科学家宋应星通过《天工开物》向世人展示了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威力、科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