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想到另一部电影《狗十三》。
电影讲述了一个13岁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得狗、丢狗、找狗并且又获得了一条狗,整个过程她都处于无力的被动地位,大人们掌控、规划了她的生活,想要顺利长大,唯有安静服从。
观影后许多人都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人们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真实的影子,有人评价说:“其实有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过分一点讲,不过是让我们终于活成了听话的狗。”
《狗十三》的编剧曾说:
“在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里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和父母之间曾经的阴影会慢慢弥合、遗忘,甚至会慢慢地原谅。但我们不是通过沟通的方式,我们是通过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把它咽下去。这种和解,导致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你可能只是因为你自己也为人父母,于是可以体谅一部分东西,但是曾经留下的伤痕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实它还在。
“训化子女”这个过程,很多人将它说为“成长”,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年人有各自的推波助澜,背后都藏着自己的立场,但没有一次有人问过子女的态度,更不要说感受。
那时候很多疑问和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囫囵吞枣咽下去了。等到了成年后,生活平静下来,这些东西开始反刍。”
《狗十三》中的少女李玩比《少女哪吒》里的王晓冰幸运,她等到了“子女和父母之间曾经的阴影会慢慢弥合、遗忘,甚至会慢慢地原谅”的一天。
可是王晓冰没能等到。
有很多人都没能等到。
比如,今年的4月17日,一名与母亲争吵当着母亲的面,迅速跳下了大桥当场死亡的17岁少年。
大多数人都在批评少年不懂事,但是这种事情究竟是小孩不懂事承受能力低,还是说从根本来看,其实发生这种事家长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呢?
网友对此事评论
这个新闻下面有个姑娘评论:我去年十月份情绪崩溃割腕的时候,我爸爸只说了一句“吓唬谁呢,要死去外面死”。
这不禁让我想到,网上有这么个故事:
有位妈妈去开家长会,其中有个环节,老师让孩子在纸上写下家长让他们最难过的言行。
纸条收上来,孩子的答案却是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傻逼的样子,长大了能有出息?”“我他妈倒了八辈子血霉,才会养出你这么个东西。”“干什么什么不行,你就是废物。”“你怎么不去死呢?”“再哭我打死你!”“废物,简直就是猪脑子。”
老师一字一句地念出来,班级里一片沉默。
很多家长都不记得自己曾说过这么伤人的话,可这却是在座所有孩子,插进心里的一把刀。
永远不要低估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
压死骆驼的稻草不是最后一根,而是每一根。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对子女的影响是一生都很难扭转,很多父母都说自己是第一次当父母,却忘记了很多小孩也是第一次当小孩。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小欢喜》里,英子哭着对宋倩说,“我就是要离开你”,宋倩对英子管束严格,英子稍想反抗,便有一句“我是为你好,妈妈多不容易”等着她,于是哪怕想反驳也没有了理由。英子痛苦却只能隐忍。
“以爱之名”的伤害最令人痛苦,你反抗是不孝,顺从是痛苦。明知道他们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可是忍着就是委屈,如果没忍住反抗,大多数情况下还得落下个自己道歉的结局,把自己伤得更深,而对方毫无察觉,反而觉得自己小题大做,不明白他们的苦心。
于是有些孩子,变成了顺从的,平庸的大人,而有些孩子远离家乡,与父母保持距离,更有甚者,如王晓冰和跳桥少年。
在所有的神话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哪吒。
他断臂剖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用莲花莲藕作为新的肉体,彻彻底底的自己把自己再生育一次,无父无母,谁的情也不欠。
《少女哪吒》的结尾,王晓冰以哪吒重生,把生命还给母亲。
直到多年以后,王晓冰的母亲把一个生锈的铁盒交给已经长大的李小路,小路打开后发现里面是满满的烟头。
那是王晓冰的得意,是她唯一逃过母亲窥探的,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