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故事梗概,李尔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3 08:28:54

李尔王故事梗概,李尔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1)

16世纪末期,欧洲封建社会时局动荡不安,英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渐凸显。莎士比亚正是在此环境下写出了 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悲剧《李尔王》。李尔王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是家喻户晓的英国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

莎士比亚却打破传统格局,把李尔王的遭遇带上浓重的悲剧特色,使之超越社会伦理道德教训,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该剧围绕李尔王从手握王权的国王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傻子”,经历了亲人离经叛道的绝望后,悲惨地死在小女儿的尸首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封建专治的腐朽,对当时社会的各种阴谋与罪行进行严厉的谴责与讽刺。

与莎士比亚多个作品体现的“亲人篡位”起点不同,李尔王却是把整个国家分给自己的女儿们,口蜜腹剑的大女儿贡纳莉与二女儿瑞干把老国王哄的天花乱坠,各自分到了国家三分之一的土地;而真诚善良的小女儿柯苔利亚固守本心,没有谄媚奉承父王,因为她认为孝顺父亲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花言巧语来讨好,却因此得罪了昏庸的李尔王,他不仅一分钱都不给还把她当做无用的人驱逐家门。

解甲归田的李尔王没有了实权,但其作为统治者的嚣张气焰仍不知收敛,因此遭受大女儿与二女儿的嫌弃,只得凄惨的流浪在暴风雨中。柯苔利亚在救回父亲后为了报复两个姐姐,却被坏人趁乱*死,最终李尔王悲伤过度死在小女儿身旁。

全剧充满了浓重的悲哀气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下,获胜方终归于正义,在这场复杂又现实的剧情中,作者意在让读者领会到惨痛的经验教训:不要被外在的表象而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如《威尼斯商人》中所说“金光灿烂的不全是黄金”

李尔王故事梗概,李尔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

李尔王的专横与喜怒无常的性格为悲剧的起因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认为李尔王的悲剧结局是刻意安排的。他说:

“李尔没有任何必要和原因而必须退位。同样地,他跟女儿们活过一辈子,也没有理由听信两个大女儿的言辞而不听信幼女的真情实话;然而他的境遇的全部悲剧性却是由此造成的。”

这正表现了莎士比亚在刻画李尔王这个人物时,加上了专横与昏庸的性格特色特点,引发鲜明的人物对比,从而加深悲剧色彩。李尔王作为国家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带有明显的封建君权的弊端,习惯于专权与强横统治,听信谗言,对反抗或不顺从的人,严惩不贷。因此就不难理解,李尔王作为一个昏君,做出当众驱逐小女儿柯苔利亚和忠臣坎特伯爵的行为。

从李尔王驱逐柯苔利亚时,法兰西国王提出的疑惑可以看出:

“这真是太奇怪了,方才,她还是您掌上的一颗明珠,您赞不绝口的话题,老年的安慰,最好,也最受宠爱;怎么一转眼,竟犯下滔天大罪,就此剥夺了她承受的层层恩宠!……”

李尔王性格暴躁、喜怒无常的行为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他身居高位手握生*予夺的大权,周围人都顺从于他,向他献媚邀宠,博取欢心,一切都以他的意志作为主宰。经过岁月的沉淀,奉承和谄媚已渗入他的血液,歌功颂德成为每日臣子晨昏定省的必需品。李尔王彻底迷失在虚伪的包围之中,他认为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王者,是生命的主宰,不允许任何人违背他的意志。

柯苔利亚与坎特伯爵因为说出真心话,违反了这位王者一贯的专权独断,导致被驱逐的下场。殊不知,李尔王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做出的这个昏庸决定直接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

作者设定的悲剧起因,看似一场宫廷内部“翻脸无情”的家庭矛盾,实际正是封建旧秩序即将崩溃离析的先兆,是腐朽的统治阶级彻底倒台的导火索。

李尔王故事梗概,李尔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

被驱赶的李尔王在暴风雨中认清现实

交出权利的李尔王感到一身轻松,他与大女儿贡纳莉一家同住,但他长期处于高位的嚣张气势却没有一丝更改,经常无故指责下人。之前贡纳莉与瑞*猜测变成了现实:

“就算他一生中最好、最明白的时候,也是暴躁的;现在上了年纪,本来任性惯了,还得加上老年人的火性、脾气,他说东就不许向西——将来我们的日子有得过啦!”

贡纳莉拿到权利,便不把他的父亲放在眼里,故意让管家怠慢李尔王,等到李尔王忍受不了这样的待遇而发怒,贡纳莉以此冠冕堂皇的借口为由,无情的指责父亲,正如她与瑞干所说:

“要是咱们的老爸爸交出了大权,还只顾作威作福,使出他的老脾气,那么他无非是跟咱们过不去罢了。”

李尔王遭此待遇,气愤不已,怒骂大女儿的无情狠心,决心投奔二女儿瑞干。有这样的姐姐打头,二女儿瑞干在李尔王前来投奔时,以消减李尔的侍卫为由,毫不留情的加以责难,如果李尔不同意,就不让他进家门。在暴雨倾盆雷电交加之夜,被两个女儿抛弃的李尔王披头散发的在雨中怒吼:

“吼吧,把你满肚子狠毒都发泄了吧!天火,喷射吧!大雨,只管倒下来吧!风雨雷电,都不是我亲生女儿;我不怪你们。天上的精灵,对我作威作福:我从没把国土给你们,认你们做孩子,你们没欠我半点情。你们尽情发作吧;我站在这儿,听凭你们的发落——一个不中用了、没人理睬的、苦命老头儿。可我说,你们是一帮狗腿子,跟两个狠毒的女儿一起勾结了,摆开了阵势,高高在上,来糟蹋这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唉,太狠心了呀!”

至此,愤怒的李尔王终于认清了两个不孝女儿的真面目,更认清到自己过去的糊涂作为,自己现在没权没势,毫无利用价值,像多余的人一样被驱赶,内心悔恨不已。当他走出风暴时,内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开始关心起“可怜的汤姆”,好像除了那两个女儿之外,其他人都是好人。

作者在文中设定的暴风雨意象,隐含了一定的意义,暴风雨好像来的很及时,不仅急剧激化了父女之间的矛盾,也让李尔在风雨的洗礼下认清自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暴风雨之前是矛盾白热化的状态,而暴风雨之后柯苔利亚寻回父亲,攻打两个姐姐统治的国家,使内部矛盾达到顶峰。

与莎士比亚一部喜剧《暴风雨》不同,本剧中的暴风雨预示了最后的悲剧,而《暴风雨》一剧却是正义之士揭开真面目进行复仇,最终获得胜利的喜剧结局,但不管结果怎样,暴风雨都是剧情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

李尔王故事梗概,李尔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

恢复人性的李尔王最终悲伤过度死在小女儿的尸首旁

暴风雨平息后,小女儿柯苔利亚在坎特的帮助下,终于寻回父亲李尔王,善良真诚的柯苔利亚并没有因被父亲驱逐而怀恨在心,她在弄清事情经过后,心疼自己的父亲,要为父亲讨回公正,起兵攻打姐姐们的国家,给她们一些惩罚。

但因国力悬殊,柯苔利亚兵败被捕,与李尔王共同关在监狱中。柯苔利亚不忍心看着年老的父亲受牢狱之苦,想求姐姐们把父亲放出来,可是已经恢复人性的李尔王坚持不去求那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宁愿与柯苔利亚待在狱中,他跟柯苔利亚说:

“不,不,不!来吧,咱们坐牢去吧。父女俩要像笼中的鸟儿般唱歌儿。你求我祝福的时候,我就跪下,求你的宽恕。咱们就这么过日子,就这么祈祷,唱歌,讲古老的故事;笑那班穿着得花蝴蝶般的廷臣,听那些可怜虫谈论朝廷里的新闻,我们还要跟他们聊聊呢——谁失势,谁得意;又是这个上任,那个下台——自认为参悟了那变化无常的天道,仿佛我们是上帝在世上的耳目。我们要在四垛墙的牢狱里,冷眼看着那一帮勾心斗角的大人物随着那月圆月缺,而忽沉忽浮。”

真心忏悔的李尔王虽身无权势,又身陷囹圄,却依然乐观的与小女儿一起等着看那两个狠心女儿是如何下场。

此时两个姐姐却因抢同一个情人——爱德蒙而互相残*,双双死亡,*父弑兄的卑鄙小人爱德蒙偷偷命令人绞死柯苔利亚,一切事态向着悲剧的方向转化。可以说,柯苔利亚的死去使李尔王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也是导致他丧失对生的*的根本原因。

在狱中,苍老的李尔王用尽浑身力气*死了凶手,抱着死去的柯苔利亚,悲痛不已:

“可怜我这丫头,给他们绞死了!完了——完了——没有一丝生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生命;偏是你,没一丝儿气息?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回来了!(喘气,指喉头)请你快给我解开这颗纽扣,多谢。你看见吗?看着她!瞧,她的嘴唇!你瞧,你瞧!……”

李尔王在说完这句话后,悲伤地死在小女儿身旁。李尔王虽然失去了王权,但在认清大女儿与二女儿的真面目之后,恢复了人性,作者没有给他重新拿回权利的机会,甚至安排他与曾经疼爱的小女儿一同死去的结局。

作者如此安排,意在告诉我们封建专制与美好的人性终究不可相容,即使李尔王被小女儿的真心感动而悔悟,但以李尔王为代表的专权统治者最终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虽然有人会认为李尔王已经改过自新,而柯苔利亚始终没有做错过什么,她的善良与真诚正是美好人性的化身,可他们最终却以死亡为结尾,让人感觉过于可惜,殊不知,这正是莎士比亚意图展现的,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与美好人文主义产生的强烈对比,以这样的悲剧为结局,更令人心生震撼,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严厉批判。

李尔王故事梗概,李尔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5)

结论

可以说,莎士比亚的这部《李尔王》在四大悲剧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部悲剧,该剧结构复杂多样,情节曲折感人,人物对比鲜明,全剧充斥着愤怒与悲哀的气息。作者巧妙地对主人公与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描述,带领读者跟随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历程,以暴风雨为转折点,突出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展现该剧悲剧特色的形成过程。

作者通过对贡纳莉、瑞干以及爱德蒙等反面人物形象的详细勾勒,衬托柯苔利亚、坎特、奥尔巴尼等正面人物形象,而这正反两派的强烈对比,共同烘托出李尔王这条主线,从一开始的反面形象到暴风雨之后的正面形象的情景变化。

反面人物象征着封建统计阶级,与象征着人文主义的正面人物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以反面形象的失败暗示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与糜烂,最终又以李尔王之死预示着封建统治者注定不得善终的结局。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力透纸背,意图表达对人文主义的美好期望,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鞭挞的主题思想。同样说明,为什么在经历几百年的时光,悲剧《李尔王》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仍旧有那么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