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内容结构图,复兴之路所有历史事件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4 16:10:03

图十五描绘的是起义后开会的地方——皇殿旁边的体育场

通过实地写生,不仅加深了黎冰鸿对起义地点环境的认识,取得了很多实用性的资料,同时也使黎冰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年这片热血沸腾的土地的温度,所以,这批写生稿对于油画《南昌起义》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黎冰鸿以客观、自然的态度看待对象,表达了十分宽阔的意象,产生新的意境和感人的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充满生活情趣和时代精神,这是一批富有民族气质、民族情感,中国气派、中国风貌的油画作品。

复兴之路内容结构图,复兴之路所有历史事件(17)

黎冰鸿小传

黎冰鸿,这位“救亡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艺者”,确有许多事值得怀念。而其《南昌起义》,更
是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画作之一。
1913年9月12日,黎冰鸿出生在越南鸿基,父亲是个煤矿工人,也曾经做过水手,所以小
时候的黎冰鸿经常给来鸿基的中国水手做向导。而当时水手们送黎冰鸿的各种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绣像的香烟画片让他着迷,而临摹画片也成为他最初接触并学习美术的手段。

到了1928年,在海防市侨英学校读书的黎冰鸿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阮有悦。阮有悦是位曾在法国留过学的越南画家,在他的指导下,黎冰鸿开始进行比较正规、系统的基础训练,学习素描、粉画、水彩、解剖等。

在阮有悦这里,黎冰鸿还看了大量法国画报和画册,德拉克洛瓦、大卫、库尔贝、米勒、杜米埃以及安格尔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侨英学校读书时,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学所学习过的老师李芝清也对黎冰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李芝清,黎冰鸿看到了鲁迅的杂文、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日本的进步书籍等。

16岁时,因为家道贫穷,黎冰鸿只好中途辍学,到一家照相馆当了学徒。白天拍摄、修版,晚上则接一些肖像画来画,既增加收入,也锻炼了绘画技巧。

到了1931年,18岁的黎冰鸿开始对长期侨居国外的境遇不满,通过已经在香港做记者的李芝清帮助,和侨英学校的画友梁显到了香港。到了香港后,先后做过中学美术教员、书局店员、电影公司美工等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黎冰鸿认识了画家李铁夫,他和几个学友经常到李铁夫家请教,交流心得。黎冰鸿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喜欢李铁夫的写实手法。他的油画技巧熟练,笔触豪放,以概括简练的笔法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使人感到刻画得很充分,而绘画感却很强。这对自己以后的油画技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文艺思想上,当时由于受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鲁迅作品和米勒、杜米埃等现实主义画家作品的影响,以及李芝清的帮助,黎冰鸿逐步形成了“艺术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有利于民众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的”这样一些观念。到抗战的洪流中去抗日战争爆发后,黎冰鸿觉得在国难当头之际,“搞艺术的不能只追求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像杜牧的诗中写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必须投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投入抗日的洪流”。

1937年抗战一开始,黎冰鸿便怀着满腔的热忱,参加了香港青年回乡宣传队,到广东广州、西江一带搞抗日宣传。画壁画、写标语、唱抗日歌曲,搞街头演出。1938年,回香港后又参加了香港学生赈济会回国服务团,执行劳军、筹款支援前线工作。1939年底,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特伟、郁风、丁聪等人筹备组织“中国漫画家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同时等办一个抗日漫画展。黎冰鸿参与这个活动,创作了《我们只有一条船一一斗争》《袭击》《敌人给我们把武器弹药送来了》《游击队在敌人后方壮大起来了》等作品。在这期间,胡考从解放区来香港,带来了许多素描和速写作品,画的是解放区农民的生活和形象,还谈了一些解放区的情况,这都让黎冰鸿感到很新鲜和向往。

1940年,原想到曲江找郁风联系到西北漫画宣传队去的黎冰鸿,因在途中失窃,到曲江后又找不到郁风,只好滞留在曲江。随后的几年中,黎冰鸿往返于香港和广东、湖南等地,进行战地写生及举办“战地写生画展”等

1946年,在上海举办个人战地写生画展的黎冰鸿,从上海出发进入了苏北解放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到了苏北淮阴,黎冰鸿被任命为华中建设大学教授(后与山东大学合并为华东大学)。随后在行军、转移的过程中,继续从事战地宣传和写生创作等。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黎冰鸿随军到了上海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黎冰鸿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为题材,画了连环画《圈套》《白衣战士李兰丁》,肖像画《爆破英雄王光明》等一批作品,其中有的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美展。而在1952年和1953年,又创作了一批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作品。艺术生命长青不衰1953年,对黎冰鸿来说是个重大的转折。在这一年,他被调往杭州,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从此,转向美术教学为主的学校工作中去。在美术学院里,黎冰鸿开始一方面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并且对美术院校的教学、创作、学术研究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些看法,如专业分科、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主张和建议,也逐步推行。在创作中,黎冰鸿主张艺术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创作要有真情实感,号召学生要全面发展,“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地接触实际,他把绘画技巧归纳为“意、章、形、色、笔”五字诀,即作画应以主意为主,构图为次,.形色笔辅助之。而他的学生中,也涌现出如方增先、周昌谷、周诗诚、姚巧云、曹剑峰、宋忠元、徐永祥等一大批后来成为画坛中坚的艺术家。

在教学之余,黎冰鸿还努力提高业务,通过出国访问交流等开阔了眼界。所以从1956年开始,黎冰鸿进入到一个美术创作的旺盛期,探索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油画。“油画,固然是从西方传入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吸取其精华。但我们不能单纯模仿,跟着人家跑,而是要探索创造,画出中国式的‘油画’。当然,所谓‘中国式油画’,并不是单纯模仿中国画的某些笔墨技法和表现形式,诸如单线平涂、泼墨飞白、工笔重彩、散点透视这样的形式和方法,而是画出具有中国民族的气质、民族的情感,中国气派的油画,特别讲究意境的深刻,气韵之生动,内涵的美。”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黎冰鸿这一时期创作了《水电站发电了》《南昌起义》《周总理来到新安江水电站》等作品。《南昌起义》无疑是黎冰鸿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历史场面的调度安排、整体色调的渲染处理等方面均极见匠心,以其壮阔的场面、逼真的尺度、撼人的气息,还原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了这个动人心魄的瞬间。

从1959年到1977年间,黎冰鸿曾经4次绘制《南昌起义》,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革”让黎冰鸿的艺术生命受到摧残,中断了艺术实践过程和对创作具有中国特色油画的探索。“文革”结束后,虽然病魔缠身,但他在油画风景的创作中,更加注重意境的创造,画了系列反映江南水乡的风景画。“迁迥曲折的小河道,古老有趣的小石桥,变化多端的黑瓦屋,典型的江南水乡都进入了他的画面。这些江南水乡风景既有地方特色,又富有生活气息,平易亲切,清晰明快,颇有生气。这是出自一位年迈患病的老画家之手的作品,不仅使人钦佩,足见他的艺术生命是常青不衰的。”

著名艺术家全山石评价说,“鲁迅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即就真真的死掉了’。黎冰鸿教授虽与世长辞,但他那革命的艺术生涯和充满活力的艺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人物名片:黎冰鸿黎冰鸿(1913-1986)原名炳康,广东东莞人。早年从李铁夫学油画,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长期任教浙江美术学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常委,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黎冰鸿早年作品多为战地写生、宣传画、人物素描、漫画等,后作油画,探索油画民族化之路,将绘画技巧归纳为“意、章、形、色、笔”五字诀。晚年所作油画风景,尤重意境创造。代表作有《南昌起义》《水电站发电了》《黄昏出击》等,作品为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参考资料:

张冰《画布上的“第一枪”——黎冰鸿油画「南昌起义」创作研究》

冯智军《黎冰鸿:画笔铸史的时代艺者》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4日/第006版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